-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老年人是股骨颈骨折的高发人群,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生率日趋增加。伤残率高、合并症多,死亡率高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显著特征[1]。传统的手术方法为行切开内固定术,但此术式有较多的并发症,预后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关节技术逐渐成熟,人工假体置换逐渐取代传统的手术方法,并被骨科医生广泛地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以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7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74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41例,年龄69~86岁,平均年龄(74.05±8.31)岁。按骨折原因分类:跌倒摔伤69例,交通事故5例;依据骨折线部位分类:头颈型34例、头下型33例、线颈型7例;采取Garden进行分型:Ⅱ型5例,Ⅲ37例,Ⅳ型32例。合并有心脏病35例、高血压22例、慢性支气管炎14例、糖尿病9例、脑血管疾病9例、肺气肿3例。74例患者中,很多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合并症。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完善常规化验、影像、心电图、血糖测定等各项检查,对患者各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行详细而全面的了解。对伴有合并症的,术前邀请相关内科及麻醉科会诊并协助治疗,以使患者脏器功能得到改善,确保手术耐受性。凡患者有心脏病史或心电图检查异常的,则行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凡患者有肺部疾病的,进行肺功能测定;凡患者伴有高血压病的,要将收缩压控制在150?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Hg以下;凡患者伴有糖尿病的,要使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90mmol/L以内。待检查及治疗完备后,对患者手术的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估。通常情况下,老年股骨颈骨折在3~7天进行手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合并症(比如肺部感染等)未得到有效控制,切不可冒然手术,以免术后加重患者病情。
1.3 手术方法
手术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经由髋关节外侧入路,施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遇有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用骨水泥技术进行填充。术后保持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避免假体脱位。术后第1天进行股四头肌等张锻炼,主动屈伸踝关节和足趾,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合引流量情况,术后1~2天内将负压引流管拔除。术后第2天嘱患者在床上坐起、叩背、尽力排痰。术后抗菌药物使用5~7天,不使用抗凝药。术后10~15天后,患者可逐渐下地活动,可扶双拐进行锻炼。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计算分值,包括功能(47分)、疼痛(44分)、关节活动度(5分)、畸形(4分)四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疗效标准分四个等级:⑴优:分值为90~100分,患者未出现疼痛,可正常下蹲,能够从事家务劳动;⑵良:分值为80~89分,当患者行走较远时,可稍有疼痛表现,基本能够正常下蹲,可以从事适当的家务劳动;⑶可:分值为70~79分,患者行走中,可感觉稍有疼痛,行走时有轻度跛行,不能正常下蹲,但可以半蹲,无法完全从事家务劳动;⑷差:分值70分以下,疼痛可在未运动时出现,不能自理生活,下蹲受到限制。
2 结果
2例患者于术后3~6天出现患肢肿胀,经超声检查证实肿胀原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3000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加用500000u尿激酶,于生理盐水中溶解,每日静滴,抬高患肢以保证血液回流。经过积极治疗,患肢肿胀均于7日内消退。术后随访6~18个月,疗效结果见表1。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大多数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股骨颈骨折发生时,因解剖、生物力学和血流的特点,常会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特殊并发症,尤其以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最常见和严重,是全身各种骨折中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最高的骨折。据报道,小于70岁的患病人群平均骨折不愈合率达10%,70岁以上的患病人群平均骨折不愈合率高为50%。因股骨头血流供应的特殊性,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及塌陷发生率为20%-30%[3]。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和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和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内固定坚强度有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日益增多,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随之上升,已经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并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骨强度下降,二是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内科非手术治疗存在极大地缺陷,患者通常需长时间(6周~8周)卧床,增加了褥疮、肺部感染、骨折移位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