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向互动-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中社会文化变迁影响
双向互动: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中社会文化变迁影响[摘要]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中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培养良好道德素质、树立创新意识、推进现代文化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产生民族传统文化断裂现象、消散与外来文化的被动拿来、缺乏保护、人才缺乏,发展能力弱化等不利影响。要利用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变迁促进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注意杜绝民族意识的狭隘性、保守性、利己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经济生产方式转型 文化变迁 影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40
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作为一种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方式本身,还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全面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直接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必然要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整体和个体提出相应的要求。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就体现对文化经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长远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即是要达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进步、社会安定、人与自然生息相融的良性互动的局面,文化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民族意识的调控和引导而得以实现。民族意识是人们在族际交往中形成的关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的观念,它能唤起民族成员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并在处理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我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建立和谐健康的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发挥民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对民族意识进行调控,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使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中具有的推进作用
相对来说,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鲜明是西南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十分突出的。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众多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各族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统一,形成了多样性的地域特点;由于地处内陆边疆或是偏僻山野,加之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南民族地区相对发达的汉族地区来说是较为落后封闭的,民族文化保留着某些原始生态性,特色独具,多姿多彩。可以说,拥有悠久历史、多元文化、美丽山水和奇特民风民情,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宝贵文化资源,应当加以保护、传承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凝聚力,而且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民族文化中团结爱国的意识,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提供保障。只有建立一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社会环境,现代化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振奋民族精神,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元素。民族问题是国际政治的一大热点。胡锦涛2006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1]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保证,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振奋民族精神,为我国的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是推进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的重要文化保障。民族精神往往就孕育在民族文化当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集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民族文化当中有许多对民族团结、同舟共济的要求和规范,并在千百年代代传承中根扎在人民心中。中华民族文化蕴涵的共同之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各个少数民族则又有各自的追求和特点。由于西南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偏远,经济社会落后,很多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宗教信仰,或者守护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有的全民族信仰一种宗教,学习和遵守共同的教义,认同共同的价值观。由宗教文化所产生的认同心理是很强烈的,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是巨大的。西南民族地区的回族所信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