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域乡土文化资源传承民族精神.docVIP

利用地域乡土文化资源传承民族精神.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地域乡土文化资源传承民族精神

利用地域乡土文化资源传承民族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明确了民族精神是学生思想道德之根,提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上海市2005颁布《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沪教委德[2005]20号)》,为有效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上海市少年儿童浏河活动营地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双浏岛上,其周边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广阔的活动区域及农业、科技、历史、文化等,蕴涵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开展野外营地教育活动的校外机构,充分意识到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德育意义。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陶冶学生乡土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源头活水。由此,浏河活动营地积极贯彻上述文件精神,进行如下有益尝试。 一、让农村乡土文化走进孩子生活 中国社会正逐渐向城市化发展,长期生长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孩子,往往局限于书本和网络知识的静态性学习,而缺乏对自然界花草、树木及农作物等直观性的认识,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亲身实践和内心体验。因此,浏河活动营地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当地农村教育资源,突出一个“农”字,设计各种带有农趣的德育活动,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一)体验“农家乐”,感知“乡土情” 丰富有趣的农家乐活动是浏河活动营地“乡土体验”教育的重要内容。田间的锄草、翻地、施肥、种菜、采摘等农活实践活动,养殖场的小动物喂养活动,其乐融融的农家访谈、农家乐活动,农业知识的报告、讲座活动,农家乐舍、现代先进农业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参观活动等等。通过一“听”、二“看”、三“做”等活动项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大方的传统美德。 “听”。请当地有代表性,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农民来营地讲解。介绍自己家庭及整个村庄的历史变迁,使学生了解这里从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到改革开放后修建大桥改善了交通,当地农民依靠养长毛兔、种葡萄、养珍珠走上致富之路的乡村巨变。现在的浏河农民实现了小康的生活目标,不仅能买得起家电,有的还买下了城里的商品房。农家访谈给了学生一次结交农民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耳聆听、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看”。黛瓦、白墙、观音兜是浏岛农居的特色,其中“观音兜”代表着这一带村民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安康平安的朴素愿望。村中一隅那保存百年的老屋,斑驳的墙面,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从蛎壳窗、木楞窗、半门、蝴蝶门等装饰式样,可以看出它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建筑文化风貌。而营地的“农家乐舍”,是一个六、七十年代江南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展览馆。通过参观,通过对农具的“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让学生明白这样一条历史发展脉络:解放前被迫租用地主的田地、农具→解放后自己拥有田地、农具→如今传统农具因科技、经济飞速发展而更新换代,从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做”。养殖场里,学生们零距离地与兔子对话,给羊儿喂草,鸭子扑闪着翅膀迎接小客人,胖乎乎的猪儿更是“咕哩、咕哩”叫个不停,这一切新奇而有趣。“迷宫寻宝”、“按图索骥”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了辨识浏岛特有的五谷杂粮。在浏岛农家认识生产、生活的传统用具,品尝浏岛农家的乡野食物,参与农家吊井水、灶膛烧火、推石磨、踏石臼、踩水车、下田采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到浓郁的“乡土亲,乡土情”。 浏河营地作为一个新型的开放式学农基地,在十几年的学农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开创了融体验教育于劳动教育之中的新模式。新模式突破了原有劳动教育的低效、无趣状态,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到农村气息、感受到农民的淳朴,亲身体验了农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真正领悟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通过爱农、学农的道德体验,青少年逐步形成重视农业、热爱农民、关注农村的思想感情,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利用自然资源,陶冶“乡土之情” 美国作家奥尔科特说:“在乡村出身长大的人,等于受了一部分最好的教育”。[1]自然就是课堂。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对于一双好奇的眼睛来说,提供了大量学习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