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中古典诗词教学法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语文中古典诗词教学法论

中职语文中古典诗词教学法论摘要:在中职语文中,古典诗词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应该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鉴赏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就这一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一线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引导学生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09-02 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诗歌在修身成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几千年以来,中国诗教传统绵延不绝,诗歌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多读诗,读好诗,学生从诗歌中能汲取到足够的精神养分和力量,可以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保持内心的安宁,保持高尚的情操。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作品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遗产中的精华。 中职语文古典诗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这些传统经典篇章里所蕴含的思想,汲取其中的智慧,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涵养内在的精神气质,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但由于诗词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体例独特,加上中职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识记、积累不足,今天的中职生不能立刻读懂它们,更不要说欣赏。如何让中职生感悟到古典诗词的美,让他们在学习时能够产生一种愉悦感,提高中职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这些是教师讲授古典诗词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不以目视而以神往,全凭经验来感悟。从巴普洛夫的观点来看,以往的经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在人的潜意识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动力定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大脑就会自动作出判断。教师可给予学生一些约定俗成的诗歌鉴赏知识,为感悟与理解做准备。 (一)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解读 “意象”作为诗学的范畴,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是寄意于象,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的物体,使情成体,便于关照玩味。对诗的感悟,不可离开对意象的领悟。在诗歌发展过程中,有的意象经过若干代人的反复运用和转述加工,凝聚了多层次的内涵,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历史性的回味。例如,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谐音“留”,寓“留别”之意,因而,在送别诗中常常出现,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象。在具体运用中,却又有正用、反用、活用之不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雨洗路尘,柳色青青,渲染送别情景;“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正面点出“杨柳”与“离别”的关系;“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则借未抽青的杨柳,反面暗示别离之苦。教师应在诗歌教学中介绍一些经典的诗词意象及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组合。譬如,在讲授《雨霖铃》中,教师可重点介绍诗词中常见的“长亭”、“杨柳”、“明月”这几个经典意象。学生亦可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时间搜集、整理、总结诗词中常见的经典意象。此举可使学生在独立品读诗词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知人论世 孟子曾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作者的性格为人及其生平背景等资料对我们鉴赏诗词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基础知识能使学生对其诗词中所传达的感发生命的质量做出更为深刻、也更为正确的体会和衡量。例如,解读中职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应适当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这样,学生才更能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达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和谐的人生境界。而学生在自己读到苏轼的其余作品时,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时,亦能感悟到诗人的旷达,此则不仅欣赏诗作,又有陶冶人品之功矣。教师可在讲授作者相关知识时,针对文本需求进行相关介绍。同时,可采取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推荐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节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人的相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 (三)初步了解古典诗词形式上的特点 一切艺术之美,都是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没有内容,形式无所依附;没有形式,内容不能单独存在。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律诗,在字数、句式、押韵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它犹如士兵队列方阵的整齐划一,也像绘画中各种连续花边饰纹的循环往复,井然有序。同时,古代诗词亦讲究对仗。忽略了诗词形式上的特点,对诗的鉴赏自然少了趣味。例如,韦庄的《夜雪泛舟游南溪》中的颔联是这样的:“两岸严风吹玉树,一滩明月晒银砂。”两句的词组结构,词性完全相对,给人以安静、稳定和均衡感,使人获得舒心、悦目的感受。中职学生这方面的积累较少,教师可适当点拨。例如,在对仗方面,教师可推荐学生在早读时间诵读《晨读对韵》一类虽浅显却不乏趣味的作品。亦可补充一些趣味对联,唤起学生学习的乐趣。 知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