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勃朗自画像看其绘画历程中生命升华.docVIP

从伦勃朗自画像看其绘画历程中生命升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伦勃朗自画像看其绘画历程中生命升华

从伦勃朗自画像看其绘画历程中生命升华摘 要:伦勃朗一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油画、铜版画和素描自画像,这一现象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本文试图从伦勃朗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艺术创作理念上的追求以及早、晚期自画像中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技法特征和精神面貌,来探究伦勃朗自画像在自我光影下描绘自我的同时,不断呈现出生命历程中的沧桑巨变和人格尊严,即早期自画像注重技巧的完善和形式美感,晚年则极力表达生命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技法演变;精神诠释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58-02 伦勃朗(1606—1669)是十七世纪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巨匠,他在油画、铜版画和素描等方面表现出全面而非凡的艺术功底和成就。纵观伦勃朗的艺术创作,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他在肖像画上的卓越才能,其作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进行了微妙传神的刻画,可谓叹为观止!而他传世数量惊人的自画像更是拉近了我们与画家的距离,仿佛可以通过时光隧道走进伦勃朗的真实生活和他内心的精神世界。细观伦勃朗60多幅油画、铜版画和素描自画像,不由得被画中从青春勃发到沧桑老者的伦勃朗深深吸引!他为什么要画如此之多的自画像呢?通过自画像我们又能认识怎样一个伦勃朗呢?只要考察一下伦勃朗的人生观和他的艺术经历,对比一下他前后期自画像风格的发展演变,就不难找出答案。 一、“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使伦勃朗形成了不迎合世俗审美的艺术理念,追求艺术自由和独立人格逐渐成为他坚守终身的价值观。 17世纪是欧洲哲学、自然科学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唯物论哲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对欧洲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著名唯物论哲学家笛卡尔17世纪上半叶曾在荷兰从事哲学研究20多年,完成了包括《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其学说影响广泛,这对伦勃朗思想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直接。加上出身于一个普通的磨坊主家庭,使伦勃朗从小就养成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生活态度。他曾说:“我是磨坊主的儿子,哥哥是皮鞋匠,即使用世界上所有的丝绸锦缎,所有的雀毛花边加在我身上,都一点不能改变我。”①在伦勃朗看来我就是我,外在的东西不能使我有任何改变。显然,伦勃朗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去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人生追求。从这点可看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哲学思想对伦勃朗的潜在影响。 伦勃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他与同学、好友杨·利文斯的分手可以得到证实。“利文斯在艺术上比伦勃朗成名早,他们合作经营画室达四年之久,作品大都注明工作室标记,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但1632年伦勃朗与利文斯绝然分手,原因有二:一是二人的艺术趣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伦勃朗注重朴实;利文斯偏爱华丽。二是利文斯在生活道路上采取攀富结贵的态度,一心迎合上层王公贵族的趣味,后来去英国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家。而伦勃朗始终愿意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从不趋炎附势。”②即使1642年创作的惊世之作《夜巡》不被订货人认可,宁愿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打击,也不改初衷,坚持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这也印证了他那句铿锵的名言:“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③晚年伦勃朗在订画急剧减少情况下,生活日渐困顿,但他丝毫没有改变绘画风格的迹象,而是转向以人性化的目光解读《圣经》,画了十多幅耶稣基督的肖像和其它宗教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在卡尔文教(新教)盛行的荷兰几乎无人问津,但画作中所散发的人情温暖至今令人动容!基督的肖像没有宗教的神秘感,仿佛是生活中的一位善者,眼神中尽是仁爱慈祥和人道的关怀。伦勃朗就是以如此的心境追求艺术的人性之美至死不渝,仿佛他也化身为献身艺术的“基督”,从而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烙下了追求生命尊严的深刻印迹。 二、人生观决定艺术观,自画像真实而形象地诠释了伦勃朗的生命状态和艺术成就。 自画像是画家的一块专门试验场,供他对自己因艺术感受、年龄和精神状态的渐进在画面及生命体验上表现、审视自己,从而形成人生艺术化的生命记录。伦勃朗早、晚期自画像中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技法特征,就是这种记录的具体体现。他一生创作了如此大数量的自画像,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人们不禁要问,伦勃朗为什么热衷于描绘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对其一生艺术实践分析后即知,他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自恋狂,而是一个把绘画审美和生命体验融为一体、带有哲学化考察的绘画大师。因此,伦勃朗无论画什么题材、什么人物都从实际感受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人生的真实状态,并用绘画艺术准确地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伦勃朗画父母、兄弟、妻子、情人,甚至许多宗教、风俗题材的画作都是以亲人为模特创作的,而为数众多的自画像只不过是他一生“自我审视”过程中艺术化证实途径的缩影。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