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凡例 -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docVIP

本文凡例 -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凡例 -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上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校讀 國碩二 高佑仁 摘要 《民之父母》,一篇子夏向孔子請益「何如而可謂民之父母」的先秦儒家文獻,藉由考古出土,使兩千多年前的竹簡,再次出現於我們的眼前,吾人可以用之以糾正今本《禮記˙孔子閒居》、《孔子家語˙論禮》,其價值自不言可喻。想要了解〈民之父母〉的在思想史、經國史、儒家學術史上的價值與地位,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文字釋讀的工作,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刊行至今不到兩年光陰,但對〈民之父母〉進行研究之論文已逾40篇,但我們對戰國文字的了解,可說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因此筆者本文之目的,乃欲利用今日對戰國文字的了解,一則爲學者尚未解釋清楚的字,提出個人意見,二則爲前人之說解增加疏證,補充新的證據。 關鍵字 上博二、民之父母、校釋、戰國文字、楚系文字 本文凡例 A、簡文採嚴式隸定,之後以()註明該字之今字、通假字;(?)代表括號前之字,其隸定尚有疑問;【】內的數字代表簡序,並標注在各簡簡末;﹛﹜代表為書手之脫文;〈〉代表書手寫訛字。 B、「簡文」中先採用嚴式隸定,括號後註明其今字、通假字等,若筆者無法釋讀者,則以原書照片植入。若援引《文字編》或相關原文圖片時,先利用數位相機進行拍攝,再利用photoimpact等影像軟體,將筆畫與筆畫之間非文字的影像加以修整、清除,殘泐的筆劃、部件一概不作補充,以保留原貌不增入個人主觀判斷為最高指導原則。若引文中出現圖片,則完全不加以修整、更動,如實地保留學者的文章原貌。 C、校讀部份,將欲討論的字形分段說明,討論之字於說明下皆以△表示,不再重複該字。如討論「敗」字,引原文時將作「四方有△,必先知之」,使讀者閱讀清楚、方便。 D、本書採用新式標點,其餘標點符號依古文字習慣。□表示缺一字,/表示缺若干字,若□有缺字,則是利用其他資料所增補。 E、援引專家學者說法時,於正文不註明其篇名、書名,一概於注中清楚交代。 一、前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共14簡,全文將近400字,其內容可以與《禮記˙孔子閒居》、《孔子家語˙論禮》中的文本對應起來,因其有可供應證的古籍文獻,所以一時之間論著蠭出並作,在字形分析、語義判別、思想淵流上,皆有學者進行研究,交相發明。因此,筆者欲藉此文一則歸納整理前輩學者之說,二來再進一步提出個人的意見,見聞所囿,必不能備,觀點若有不成熟之處,敬請師友斧正。 二、研究動機與方法 對出土文獻的研究而言,文字是第一步驟,釋讀若有偏差,則從而進行的思想推論,恐怕將只是浮沙建塔,所以筆者此文將文字釋讀作為第一步;第二、上博簡依馬承源館長的研究,將時間斷位於戰國晚期,其版本與西漢的《禮記˙孔子閒居》、三國《孔子家語˙論禮》的年代,要提早的相當多,因此會面臨簡文字義的判斷問題,如《老子》:「民復孝慈」,郭店簡《老子˙甲》原文作「民復季子」,究竟是否依原簡文字讀,還是依今本讀,甚至還有其他的讀法,其判斷則非常重要。筆者則在個別文字釋讀完後,繼續做討論,而不獨立開來。第三、〈孔子閒居〉、〈論禮〉中的三無、五起,早有學者認為乃「皆本老子貴無賤有之義」,是否先秦儒家皆無形上之論述,談「無」即落入道家言論,在今日大量戰國竹簡出土後,有可以再思考的空間。及「三無」「五至」「五起」等以數命名之法,有學者以為乃戰國才使見…等等偏重思想的討論,筆者將於餘論一章中,加以探討。 筆者本文考釋文字,必援引字形,作為佐證。在羅列各學者之說時,筆者僅引最早提出該意見、該證據的學者,而學者之論筆者僅引其說中最重要之處,若前人已有論及,或已為前人所引之證據,筆者一概以「…」概過,一來突顯前人學者的貢獻,二來也可以減少重出複見的資料。 民之父母》之期刊、專書等研究成果一覽表 日期 篇名 作者 發表處 1998/12 楚簡續貂 黃錫全 《簡帛研究》第3輯 2001 上海博物館藏孔子閒居和緇衣楚簡管窺 廖名春 《新出楚簡試論》 2003 民之父母與詩學 王博 《哲學門》2003年第四卷 2003/1/10 讀上博簡《民之父母》等三篇劄記 劉樂賢 /Wssf/2003/liulexian01.htm 2003/1/12 喜讀“五至三無”——初讀《上博藏簡(二)》 龐樸 /Wssf/2003/pangpu01.htm,又收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2003/1/12 讀《上博(二)》小議 季旭昇 /Wssf/2003/jixusheng01.htm 2003/1/13 上海楚竹書(二)研讀記 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 /Wssf/2003/chengyan01.htm,又收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2003/1/14 滬簡二冊選釋 何琳儀 /Wssf/2003/helinyi01.htm,又收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