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制冷系统的安全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冷系统的安全技术

制冷系统的安全技术 第一节 制冷系统作业事故 一、制冷作业爆炸事故 制冷作业爆炸事故 分为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包括氨气遇明火爆炸事故,氧气对制冷系统试压 焊接 物理爆炸包括液爆 ,设备压力超高爆炸 。 化学爆炸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1)可燃物质和空气。(2)可燃物质在空气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3)明火。 二、火灾事故 氨制冷剂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会燃烧,氨的自然温度是630℃。另外,机房内往往备有清洗用的油料等,若存放不甚,易引发火灾。 三、制冷剂的中毒、冷灼伤事故 制冷剂泄露的原因 ①金属在低温下的脆性破坏。制冷设备在低温的情况下应有足够的韧性,否则会应脆性破坏导致事故的发生。 ②在制冷作业中,载冷剂的冻结事故往往也会造成换热管的泄露。如冷盐机组因冷媒水断水等原因造成冷媒水冻结,蒸发器换热管冻裂。③热应力产生的危险。 制冷剂种类 制冷剂 可燃性 实用极限值 燃点℃ 爆炸时在空气中的含量 容积% g/m3 下限 上限 一 R11 R12 R13 R13B1 R21 R22 R113 R114 R115 RC318 R500 R502 R744 ? ? ? 10 10 10 10 25 10 2.5 10 10 10 10 10 5 570 500 440 610 100 360 185 720 640 800 410 460 95 二 R717 R30 R40 R611 R764 R160 R1130 630 -- 625、456 -- 510 458 15 -- 7.1 4.5 -- 3.6 6.2 28 -- 18.5 20 -- 14.8 16 -- -- 4 22 -- 1.8 2.8 30 -- 90 58.8 -- 51.8 122 三 R170 R290 R600 R600a R1150 515 470 365 460 425 3.0 2.1 1.5 1.8 2.7 15.5 9.5 8.5 9.5 34 1.6 1.2 0.9 0.9 1.4 21.45 23.65 23.35 23.35 17.5 常用制冷制冷剂的毒性 制冷剂 毒性等级 比重 发生危险的条件 容积含量% 停留时间(分钟) R764 R717 R30 R22 R11 R12 1 2 3 4 4 5 2.07 0.55 2.74 3.55 4.44 3.93 0.5~0.8 0.5~0.8 5.0~10.0 10.0~15.0 5.0~10.0 25.0~30.0 5 30 30 30 30 60 氨泄露造成的中毒事故 (1)发生漏氨的急救措施 (2)氨对人体的危害(3)发生氨中毒的急救措施 (1)发生漏氨的急救措施 事故发生时,当班操作人员要沉着镇静,不应惊慌失措,以免乱开或错开机器设备上的阀门,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必须正确判断情况,组织有经验的技工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抢救。如是高压管道泄露,应立即停止压缩机运行,切断漏氨部位与系统连通的管道。若管道不长,可采用放空的办法,待管内余氨放完,并置换后进行补焊。如低压管道(如冷库内冷却设备)漏氨,应迅速查明漏点,关闭其供液阀。由于库房氨汽甚浓,可开风机排除,并用醋酸溶液喷雾中和。若条件允许,可启动压缩机将该冷却设备内氨液抽回。操作人员可根据制冷系统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2)氨对人体的危害 氨是一种有毒的刺激性气体,常温常压下为气体,氨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氨易溶于水,常作用于眼结膜、上呼吸道及其它暴露于空气中的粘膜组织,附着粘膜后,成为碱性物质,对粘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氨气被人体吸入后,当即出现咳呛不止,憋气、气急、流泪、怕光、咽痛等病症。如吸入氨气浓度很高时,还可出现口唇、指甲青紫等缺氧症状,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有的病人咽部水肿,甚至出现肺炎和肺水肿。能严重的刺激眼、鼻和肺粘膜。氨气不仅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人员的中毒事故,而且氨强烈的刺激性还会造成人对眼睛的伤害,严重者造成眼睛失明。慢性氨中毒还会引起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 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人体生理的影响 空气中氨的含量(ppm) 可以感觉氨的最低浓度 53 长期停留也无害的最大值 100 短时间对人体无害 300~500 强烈刺激鼻子和咽喉 408 刺激眼睛 698 引起强烈的咳 1720 短时间(30min)内有危险 2500~4500 立即引起致命危险 5000~10000 氨属于生碱性物质,当碱性物质与肌体蛋白结合后,形成可溶性碱性蛋白,并溶解脂肪组织,随着碱性物质的不断渗入深部组织,其创面不断加深。引起化学烧伤。 氨液溅到人体上,将吸收人体表面的热量汽化,热量失去过多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