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荀子-劝学》“輮以为轮”考辨.doc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荀子?劝学》“輮以为轮”考辨 1、相关定义 1.1、概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原文历代有众多版本,针对同一版本的注释也众说纷纭,争议不 断,但关于第十一章的注释并无太大争议。按照陈鼓应先生的解读:”三十根辐条 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 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 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以车毂、器具和房屋为例,将人们常常忽略的”无”进行了哲学阐述, 论述了有与无的关系。有无相生,共生共存,一个发挥”利”,一个发挥”用”。”利” 与”用”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两者同样重要,相互配合,才使事 物发生作用。 6 第 2 章 建筑以为”利”,庭院以为”用”的传统 1.2、荀子”和”的概念 从构造上看,”和”字属形声字,甲骨文从”龠”,形口吹排萧,声禾。古文简化,省作从口, 禾声。今用”和”。 《说文解字》中说:”龢,调也。”“和,相应也。”由此可知,”和”字的本 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也是较多讲”和”的一位思想家。在荀子新书三十二篇中,凡论及”和” 者 75 处,远远超出孔子、孟子,庄子所论虽多,也不及荀子三分之一。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 “和”是荀子社会管理追求的秩序目标。正如荀子所说: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盛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 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这段话是说,人能组成社会组织,而动物则不能结成组织。人为什么能形成社会组织,是因 为人是按社会分工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中的各种分工关系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遵守礼义的规 定。因此,按礼义规定的社会分工关系就会稳定和谐,和就能形成一致的行动。人们一致就会强 大,强大就能盛物。所以,可以建筑宫殿、房屋而居住。因此人能随四季变化而生存,裁用万物, 并有利于天下,成为万物中最尊贵的。 在这里,”和”已经超出了它的本义,不是指音乐方面,而且已经上升为一种政治和社会管 理的含义,”和”的意思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在现实交往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族 群和谐感。所以说,和不但之人群之和,也指天人之和。 “和”意义的转变,其实在荀子之前就发生了变化。随着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确立, “和”已经有了政治和社会的涵义。春秋时期,”和”的思想就已见雏形。西周时,史伯曰: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乃尽 弃矣。 和六律以聪耳, 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 可见,”和”一开始是和”同”相对立的范畴,它不是同一事物简单的叠加和重复,而是不 同事物相和在一起产生更完美的新事物。用在政治方面,就表现为一种尊卑、上下有序和谐地秩 序和状态。孔子就提到过”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论语 学而》中记载: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26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据此文本之论,在孔子这里,”和为贵”是对”礼之用”的表述。目前得到学术界共识的是: 荀子主要是继承也发扬了孔子思想中”礼”的思想,当我们把”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联系起 来分析时,可以说,荀子的”和”思想是直接源于孔子。荀子对”和”的意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不但指人群之”和”,而且还指天人之”和”。 1.3、荀子”分”的概念 在荀子全书中,”分”一词出现的频率约达 113 次之多,几乎涵摄了所有的问题领域、分布 于各个不同的层面。储昭华先生把荀子的”分”的概念细化为十一种涵义,关于荀子”分”的 诸多涵义,我们也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其一是自然之分,即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区别,主要包括天 人之分和人兽(禽)之别。其二是社会之分,这种”分”是将社会成员区分并组织起来,形成了各 种层面的上下职分、等级和社会人伦关系。从社会管理的分职、分工来看,”分”主要是指人”群” 之等级、贵贱、上下、职业、智愚之分。 1.4、荀子”群”的概念 在《荀子》文本中,共用”群”字约 40 次左右。有以单字使用的,如”人能群”的”群”; 有以双字使用的如”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劝学》)中的”群众”, “主忌苟胜, 群臣莫谏,必逢灾”(《成相》)中的”群臣”等等。 对于这些”群”字,储昭华先生总结为如下四点:其一,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能结成群体的群 体性或社会性。其二,指的是群体。其三,意指数量之多。其四,作为动词”聚集”、”会合”之 义。 从社会学

文档评论(0)

zhuanqmf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