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 导致孤独症儿童行为的因素很多:发育迟缓、孤独症症状、教育处理不当、身体不适及环境等,都是我们在分析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孤独症儿童有很多问题行为,有些问题行为是孤独症儿童所特有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及特异的兴趣与行为。而有的问题行为则并非孤独症儿童所特有。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很多。发育迟缓、孤独症儿童症状、教育处理不当、身体不适及环境,都是我们在分析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时应注意考虑的因素。 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 行为表现 不恰当的社会行为 为他人不能接受,使人难堪的行为。比如,未经允许便动用、拿走他人的物品;靠近人,盯着人看;亲吻或舔、闻别人;重复问人同样的问题;随便触摸别人的身体等 自我刺激行为 身体的重复性、刻板性动作。比如,摇晃身体;在眼睛前面不停地转动手;玩唾沫;磨牙出声;玩手指;拍手等 接触物品的奇特方式。重复地拍打物品;不停地开关门(电视机、灯);舔某些东西;固执地闻某些物品等 自伤行为 直接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比如:咬自己的手背、手腕;碰头;打自己的头或身体;用手指压眼睛;抓扣皮肤等 不服从行为 拒绝做要求做的事。比如,给他指令他就会发脾气;拖延执行指令;拒绝完成有能力完成的课业;随便离开座位等 破坏行为 对物品造成破坏或滋扰他人的行为。比如,抛掷物品;撕东西;摔东西;到处敲打物品;尖叫;离座位乱跑等 攻击行为 对人构成危险或伤害的行为。比如,打人(咬人,踢人);抓人头发;朝人吐口水;推人(抓人,捏人) 固执及刻板行为 固执及重复性的行为。比如,固执地拿着依恋物;坚持走固定路线或坐固定座位;反复把某些物品摆成特定模式;坚持按一定程序做事等 情绪问题 情绪不稳定。比如,喜怒无常;没有明显理由的哭泣;睡觉时间会惊叫哭泣;易紧张不安;易兴奋过度等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 分析判断不同问题行为的功能,是矫正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前提。 儿童的行为只是一种特别的传达某种信息的手段,每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意图(动机),或者说,每种行为都有他的极其复杂的功能。要想矫正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学会分析、判断不同行为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1 获得 孤独症儿童也有各种需要和要求。比如,想获得玩具和食品,想进行某项活动,想别人关注他,但他们又没有能力来表达这些需要,往往就会使用特定的手段----问题行为,来向成人传达各种信息,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功能的行为常包括:发脾气、自伤、攻击他人、破坏物品、自我刺激及怪异的话语。 2 逃避/防止 为了逃避做一件他感觉困难或不愉快的事(比如学习),或者为了防止不愉快或困难的情境出现(比如去训练室),孤独症儿童也常出现发脾气、自伤、攻击他人、破坏物品、故意做与指令完全相悖的行为。 3 释放/舒缓 当孤独症儿童感到一种压力、缺乏安全感、引起紧张焦虑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刺激、固执、刻板行为就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手段。 4 自我娱乐/自我满足 孤独症儿童因为能力有限或父母没有教他有意义的玩法,行为无法发展,出在玩弄自己身体(手、手指、嘴、嘴唇、唾沫、生殖器)的原始水平状态。这种原始的自我刺激行为,通过不断的自我强化,成为他的一种自我娱乐、自我满足、获得快感的习惯方式。 5 感觉强迫 感知觉的异常常引发了孤独症儿童很多的偏执行为。比如,一拿到纸和笔就要不停地写字。这种不得不做、不能停止下来的行为是一种强迫观念的释放。 ABC行为观察法 通过ABC模式可以找出问题行为与事前的有关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判断出问题行为的可能意义。 什么是ABC行为观察法: A=前因,即问题行为出现前的情况(时间、地点、对象、行为发生的经过)。 B=行为,即具体的问题行为本身。 C=结果,即问题行为出现后的处理方式、效果(你做了什么?孩子做了什么?) 通过ABC模式,可以找出问题行为与事前的有关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判断出问题行为的可能意义。从而为确定问题行为的改变策略提供参考。我们以“在商场撒野、发脾气”的问题行为为例来做一分析。小孩饿了(A)(妈妈带 小孩去商场时,已经接近上午12点,当时经过糖果柜台),哭闹、发脾气(B),妈妈给孩子买糖果,小孩得到糖果不哭了(C)。那么妈妈做了什么呢?妈妈教授给了小孩的经验就是:“哭闹、发脾气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糖果。”根据问题的事前有关刺激,可以判读啊出这里哭闹、发脾气的功能就是想要“获得”。 在ABC模式中,C是最重要的。上述例子中,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一个不愉快的结果),那么以哭闹来获得想要东西的行为就可能持续不下去,很可能是愉快的后果(苦恼后得到糖果)造成了问题行为的持续。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处理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要做到“四不”“四要”。 处理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最基本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