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传送网PTN和TD—SCDMA网络对接保护策略探究.doc

分组传送网PTN和TD—SCDMA网络对接保护策略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组传送网PTN和TD—SCDMA网络对接保护策略探究

分组传送网PTN和TD—SCDMA网络对接保护策略探究【摘要】现阶段PTN标准成熟度仍有待提升,PTN设备与RNC设备的对接模式选择、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对接时的保护方式还需要分析和测试。重点研究了STM-1光口对接和GE光口对接两种保护策略,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在PTN与RNC对接时保护方式的配置建议,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和调度管理,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业务发展的需求,提升传送网对业务的支持和保障能力。 【关键词】PTN RNC 对接保护策略 1 引言 随着业务带宽剧增,驱动网络向全IP化发展,分组传送网技术(PTN)成为下一代传输网的主流技术选择之一。分组传送网概念的提出,其最大的动力来自业务发展和网络转型,特别是目前IP/MPLS日益成为网络的核心,而各种业务信号都呈现为IP信号格式。 随着TD-SCDMA网络的大规模部署,PTN网络将大量承担TD基站的回传业务,PTN网络为Node B与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之间提供可靠的连接。但是,现阶段PTN标准成熟度仍有待提升,PTN设备与RNC设备的对接模式选择、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对接时的保护方式还需要分析和测试。 因此,PTN网络与RNC设备的对接模型和保护方式成为业界关注热点。研究分析PTN与RNC设备对接模型,并对可能存在的对接模型进行测试和分析,将能同时为TD、PTN网络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网络保护策略及测试方案 RNC作为接入侧基站的核心控制器件,管理着上百个基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TN技术具有一套完备的网络边缘保护机制,PTN网络与RNC设备对接保护方式目前主要有:LMSP/APS保护、双归保护、LAG(Link Aggregation Group,链路聚合组)保护三种模型。 2.1 采用STM-1光口对接保护策略 (1)策略1:LMSP/APS保护方式 RNC与PTN落地设备对接时采用LMSP/APS 1+1或1:1保护,当主用通道故障时,业务切换至备用通道。此方式连接较简单,支持厂家较多。将LMSP保护组配置在不同的单板上,可以有效的降低光口失效、单板失效、链路失效风险,但无法避免PTN设备单节点失效风险。 该模式在现网运用较多,RNC与一台PTN落地设备之间对接的STM-1光通道采用LMSP/APS 1+1、1:1或1:N保护方式,现网应用以1+1或1:1方式为主(如图1)。 网络测试环境搭建可在对接的PTN、RNC设备之间旁挂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分析仪、数据网络分析仪(如图2),测试依据为G.841协议。 (2)策略2:双归保护方式 RNC与两台PTN落地设备对接,采用LMSP/APS 1+1/1:1保护,当主用通道故障时,业务切换至备用通道,PTN网络内可采用PW APS保护,主要保护ATM业务或CES仿真业务。将LMSP/APS保护组配置在不同的单板上,可以有效地降低光口失效、单板失效、链路失效风险及PTN设备单节点失效风险,实现同源不同宿的线性保护。 此方式采用RNC与两台PTN落地设备对接,采用LMSP/APS保护方式对STM-1链路进行保护,如图3所示。但此方式配置较复杂,不同厂家设备对接有待测试。 测试环境搭建如图4所示,验证用户侧双归LMSP/APS 1+1/1:1保护,测试依据为G.8131协议。 2.2 采用GE光口对接保护策略 (1)策略1:LAG保护方式 此模型RNC与一台PTN落地设备对接,采用LAG保护,当主用通道故障时,业务切换至备用通道,并可根据需要选择主备用通道是否分担业务,主要保护以太网业务。该对接方式较简单,将LAG保护组配置在不同的单板上,可以有效地降低光口失效、单板失效、链路失效风险,但无法避免PTN设备单节点失效风险,如图5所示,此对接模型在现网运用最多。 此模型根据聚合方式可分为手工聚合和静态聚合两种方式;根据负载承担方式可分为负载分担和非负载分担两种方式。所有的RNC和PTN厂家均已支持手工聚合方式,静态聚合方式有待验证。PTN动态聚合方式一般用于和数据设备对接,与RNC对接极少采用。 测试组网环境搭建模型如图6,验证用户LAG保护,测试依据为IEEE 802.3ad协议。 (2)策略2:双归保护方式 此方式是RNC与两台PTN落地设备之间分别对接,两个GE光通道采用LAG保护方式,不开启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汇聚控制协议)协议为手工聚合方式,开启LACP协议为静态聚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