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价值观念偏颇※
论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价值观念偏颇※ [摘 要] 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素材及悠久的将历史故事化的民间传统。古装历史题材影片由于历史天然的亲缘关系,除了承担娱乐—审美功能以外,还承担认知功能和道德功能。这里所说的认知功能并非强调以写实手法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即便对于历史研究与教学,这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所认为的认识—道德功能主要是指古装历史题材影片借由历史的客观真实性传达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价值观念;暴力场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高校学生历史认知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sz128017)。
2001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电影的故事脱胎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自此,从《英雄》到《赤壁》,从《赵氏孤儿》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大片”沿着古装历史题材一路狂奔。这种选择,对于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也许并非偶然,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几方面:(1)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素材,及悠久的将历史故事化的民间传统;(2)相较现实主义题材,古装历史题材的创作所受限制较少;(3)古装历史题材容易营造具有东方特点的视觉奇观,可以给观众提供视听享受;(4)古装历史题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从官方至民间对历史上曾经的“天朝大国”的集体想象。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市场效益的强力驱使下,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不断花样翻新,逐渐形成以明星、大场面、特技效果为营销重点的市场发展战略。但是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作为一个独特的片种,与历史的关联既既是其优势也是限制,优势在于历史不但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戏剧性素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片真实性的依据。限制就是虽然影片作为艺术作品不能也不需要还原历史,但是也不能刻意扭曲历史逻辑。由此古装历史题材影片由于历史天然的亲缘关系,除了承担娱乐—审美功能以外,还承担认知功能和道德功能。这里所说的认知功能并非强调以写实手法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即便对于历史研究与教学,这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所认为的认识—道德功能主要是指古装历史题材影片借由历史的客观真实性传达的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具象化的符号系统,并非像理论文字那样直接对抽象的价值观念进行言说,而是将其包裹在由影像与声音构成的故事体系内,然后通过影像阅读对受众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叙事角度来说,电影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达观念,首先是对主人公的选择。主人公是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这对于古装历史题材影片来说,体现为选择哪些历史人物来表达所承载的价值,受历史客观性所限,历史人物的文化价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固定的,不能任由创作者曲扭更改。纵观过去十几年的古装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者往往“镜头向上”,紧盯帝王将相。从《英雄》中战国的秦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唐代的梁王,从《赵氏孤儿》的战国大夫屠岸贾,到《赤壁》中孙、刘、曹三家军阀,从《铜雀台》的魏王曹操,到《夜宴》中语焉不详的五代某国国君。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即他们是巨大权力、强大暴力和巨额财富的拥有者。在对于他们的关注和赞美中,影片传递的是对于权力的崇拜,对暴力的迷狂和对于物质财富的贪欲。如果说历史(文本)本身就是对于权力、暴力和财富的集中汇录,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创作者也可以通过对人物与事件的评价展现价值取向。
我们选择几部讲述相同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片进行简要对比,去探寻20世纪最后十年影片价值观的变化的轨迹。从20世纪到本世纪初,中国电影界在十年间,三次将刺秦故事搬上银幕,分别是《秦颂》(周晓文,1991年),《荆轲刺秦王》(陈凯歌,1993年)、《英雄》(张艺谋,2001年)。篇幅所限,我们只对比一下三部影片中行刺秦王的段落。三部中最早的《秦颂》真正的主角是乐师高渐离,在行刺失败后服毒自杀,临死前说:“历史将记载,在始皇帝祭天大典上,仍然有人企图刺杀他。”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的是个体对于权力和暴力永不妥协的态度,而从影片原名《血筑》(筑是高渐离行刺的工具),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对于高渐离的行为持肯定态度。《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行刺失败被杀,临死前对秦王说:“你不如他(樊於期)守信用”。言辞中流露出嘲笑的味道,导演陈凯歌力图在影片中探讨权力和暴力对于人的异化与伤害,不只是作用于匍匐在权力脚下的受害者,而且同样用于手握权柄的加害者。影片中的秦王在追逐权力的道路上逼死生父,杀死兄弟,赶走朋友,与母亲反目成仇,心爱的女人也投入他人怀抱。影片反思也许缺乏深度,但导演对于威权暴力始终怀有一丝警觉。而到了张艺谋的《英雄》,这份警觉彻底褪变为对于权力无条件地服从与维护,刺客无名将刺向秦王的剑锋换成了剑柄,并宣称“这一剑刺了,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