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理性与清代农家经济选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种植理性与清代农家经济选择   摘要:将清代河南省粮食种植中夏粮和秋粮分开考量,传统农业区河南省以口粮为主的粮食生产在长时期内保持着优势地位,农民家庭根据生存理性合理地安排着种植结构。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清末,随着市场价格走高、交通运输改观、农业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刺激,油料作物、烟叶、棉花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开始挤压口粮主食作物的种植,出现了真正的“与粮争地”。这同样是农家经济行为选择中的理性表现,也是中国工业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之一。   关键词:种植理性;种植结构变迁;农家经济选择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12011)05-0145-12   收稿日期:2011-03-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9YJC770058);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52WQ20)   作者简介:邓玉娜,女,河南开封市人,历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涉及到清代农业种植中商品化特征表述时,学者们常选用“与粮争地”一词来概括,即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抢占了原来粮食作物种植的土地。那么,到底争地了吗?如何争地的?这些问题还需重新考量,考量的方法就是将研究的视角更加细化。如果将秋粮、夏粮分开比较的话,即会得出新的结论。      一、清代河南夏粮作物中稻麦种植的变化      河南横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地形以平原为主,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境内绝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土壤都适宜于粮食作物生长,是北方重要的产粮省份,麦子在当地拥有较长的栽种历史。   清代,麦子的种植遍布全省各县乡间田地,即如尹会一所说的“豫省产粮,惟二麦为最广”,布政使辅德亦曰“伏查中州最重麦收”。清代各县的县志中几乎一致地都将二麦排在了物产的首位。   此外还有荞麦,由于它的生长期较短(一般在70天左右),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播种到了八、九月即可有收,所以成为救灾补种的首选作物。乾隆三十三年(1768),豫南光州及所属之光山、汝宁府属之罗山3州县夏间缺雨,致成偏灾,到了七月初五、六日得雨之后,春种作物的节气已迟,来不及补种,于是民间随即赶种荞麦,以期救荒。   大麦、小麦、荞麦三者尤以小麦为重。除了河南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外,还因为:其一,它是北方人民口粮所冀。“豫省民食以麦为主,故有一麦抵三秋之谚”,另如直隶、山东、陕西、山西、内蒙甚至安徽北部的凤阳等属,都是以麦面为主食,小麦往来贩运极其频繁,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其二,它是漕粮征收的主要内容。“豫省每年起运正耗米、麦、豆共二十一万九千余石”,以小麦为主,各有漕诸县的乡民无不例外地都要完纳一定数量的小麦,有上缴赋税的负担。所以河南的粮食作物以小麦最多。豫东的密县小麦“遍地皆种,性质最佳”,鹿邑县“最贵者小麦,小麦独多”。豫西的宜阳县“种麦独多”。豫北漳河流经的附近之地“宜于种麦”,种者遍野,誉为良田,官府力图在此筹建社仓,以蓄小麦。豫南泌阳县每介小麦登场之际,“麦穗堆成大小山”。   若从纵向长时段来看,由明至清,小麦也处于快速发展的势头。将明清两代可资统计的朝廷税粮对比,可以发现夏麦所占比重的增加。明代,税收中夏麦之比于秋粮米的平均值约在43.1%左右(表1)。再根据梁方仲所统计的嘉庆二十五年(1820)河南夏税麦额47990.2石与秋税粮米额50731.7石之比为94.5%。二者相较,约在300年内,小麦的征收数量翻了一番还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麦种植量的增大。      当然,虽然根据赋税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麦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它属于细粮,价格高于谷子、高粱等秋收的粗粮,粜卖小麦换取银钱的时候获利稍多,社会中广泛存在乡民粜精的行为,而粗粮则一部分参加了出售,一部分留为了口粮储存。所以整体赋税中秋粮所占比例的下降并不能说明其在横向上种植数量及收获数量的降低。   同时,随着旱地作物小麦的不断广种,同属夏收作物的稻米在河南境内的栽植则呈逐渐萎缩之态。清代省内稻田主要存在于淮河流域的光州、光山、固始、信阳,黄河流域的郑县、卫河流域的辉县,其余皆是以小麦为主的产区。特别是南阳盆地一带,稻田大部分都改为了旱田。据研究表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南阳及其所在的唐、白河流域的水热条件适宜水稻栽植,唐县、邓州拥有较大的陂塘用以灌溉水田。明代初年,邓州一带“灌溉稻?,遍于四野”;到了弘治年间当地的水田生产已不景气,需要招募南方人来此经营水田;再至嘉靖时期,由于水利的败坏,地方官认为不如听其民间自行改种旱田,水田随之大面积减产。   再以南阳县为例(表2)。清末的时候,南阳县粮食作物已经变成了旱作为主。县内稻田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与此相对应的是旱作中小麦栽种面积最广,其次是豆类作物(尤以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