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877~1931).docVIP

近代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877~193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877~1931)   [摘要]本文在处理大量海关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首次厘清了近代50年内广西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及其走势。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一直以棉货类、燃料类等生活资料型商品为太宗。后期进口中“国货”比例增加。出口商品主要以资源性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为主。特产资源性商品拥有较为长期的优势。一般资源性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面向港澳地区的城市生活资料型商品有增加趋势。传统手工业品在机器工业产品的打压下日趋衰微。   [关键词]广西;近代;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趋势   [作者]吕兴邦,厦门大学历史系08级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K25;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2-0167-010      自1877年北海开埠起,龙州、梧州、南宁相继成为通商口岸。以这四关为平台,近代广西与周边地区及国家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基于外贸对近代广西经济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学界以此为论题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化这一重要视角的专题分析尚不多见。本文拟借助新近刊布的近代广西海关原始档案就此问题展开探讨,以期进一步厘清近代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长期基本态势。      一、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近代广西进口贸易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洋货直接进口,另一种是土货(国货)进口。这里以前者的商品结构作为考察对象(为节省篇幅,此表未逐年列出相关数据):      由于表1中1877~1904年数据来源于海关原始统计,1905~1911年海关贸易统计中大宗进口商品有量无值,无法进行商品结构分析。而1912~1931年数据源于其他统计,口径与1904年前相异。故为方便精确比较,我们分两个时段考察进口商品结构。   第一时段(1877~1904年)   从表1可以看到,棉货比重除在1879年暂居第二外,一直占据首要地位。北海开埠第一年,其价值比重就达74.5%。此后的比重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基本仍可以稳操半壁江山。可以这样说,近代广西的大门是被洋布洋纱打开的。棉货类商品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多。1877年进口棉货中只包括棉纱、灰布衫、白布衫、T恤衫、英国斜纹布等5种类型。到了1887年则上升至19种。1904年,梧州进口棉货的种类增至44种,北海该年进口棉货则有49种。种类的增多说明资本主义对广西的经济渗透力在逐步加大。   鸦片(主要为印度产)的进口在初期仅次于棉货。在1879年甚至成为进口的最大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云南、贵州土产鸦片与之展开了市场竞争。“云南和贵州种植的鸦片在逐渐发展。(他们)改良了种植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虽然还不能完全代替印度鸦片,但已严重影响到它的需求。土产鸦片的平均价格比印度货低165海关两,这足以抵消其品质上的差别而有余,(中国人)对货物的品质一般是不十分重视的。”再加之鸦片走私猖獗,且1917年4月1日,合法鸦片贸易被取缔。鸦片在所有进口商品中的比重迅速下降,1882~1886年间,从30%~40%以上急降至5%以下。经过1887到1891年一个小幅回升后,通过海关合法进口的鸦片渐渐销声匿迹。   毛呢类商品的进口情况相对比较稳定。在1886~1891年间所占比重接近10%后缓步下落,至1904年基本维持在2%~3%之间。   金属类商品主要包括铜板、铜片、各种铁丝、铁钉、钉条等等,剪口铁是其中的最大宗。金属类商品的进口比重虽然不大,但也长期稳定在1%至3%。货值在1897年前还没有突破10万海关两。但此后则上升至14~20万海关两。“洋铁”能得以长久地输入,说明广西当时的工业基础是相当薄弱的。直至新桂系展开其著名的“四大建设”时,广西还没有一座正规的钢铁冶炼厂,1928年正式开工的柳州机械厂也只能进行初步地修理机械、锯铁补钢等作业。手工冶铁场也因为抵不住“洋铁”的冲击,纷纷趋向没落。在广西乡间,也就只存在众多小小的以“打铁”为主业的铁匠铺了。商人则把“废铁……多系铁块在香港切碎,以便中国炼炉易制,乃供广西作农具之用。”   进口的棉花主要来源于印度和越南。1882年至1884年中,比重在30%左右,仅次于外国棉货类。此后则迅速下降,常年保持在1%到3%之间。越南和印度的棉花因为花绒较长,比广西本地的木棉、土棉品质好,所以受到商民的青睐。“冬天寒冷,贫者常用洋布棉花作袄……土人亦有时(用)来织纱。”广西本地的土布业历史悠久,其中以桂林和玉林为中心。织造土布的工场以前惯用土纱。土纱也大多来源于本地。光绪末年时,玉林就有一个叫“福棉”的小村曾大范围推广种植新型品种的棉花,广东商人将棉花收购后加工成棉条,再卖与玉林当地农民纺纱织布。可随着质优价廉的洋纱输入日多,农民们便改用洋纱织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