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国粹生辉(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薪火相传 国粹生辉(三)   北京京剧院成立于1979年。其前身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和以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全院阵容强大,名角荟萃,流派纷呈。每一位名家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镌刻着一片深情。      马崇仁:博采众长,一生梨园总关情      尽管已经88岁高龄,马崇仁老先生依旧嗓门嘹亮、字正腔圆,多年的京剧功底在言谈举止中展露无遗。他静静地坐在沙发里,点燃一根香烟,时光似乎就在眼前流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马崇仁与父亲马连良同台演出的照片,而父亲对他的影响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越发浓厚。梨园世家的一幕幕往事,在氤氲的烟雾中,一唱三叹地呈现出来。      京剧情缘父子情   京剧泰斗马连良先生共有11个子女,但他对孩子们极为民主,从未强迫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真正进入京剧王国的,只有长子马崇仁和小女儿马小曼。似乎是父亲的耳濡目染,又仿佛来自一种神秘的召唤,马崇仁从小便对京剧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投入劲儿。   一日,他主动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学戏。父亲思索片刻,只简单问道:“你吃得了苦吗?”年幼的马崇仁旋即回答:“吃得了。”父亲微微笑道:“傻小子,你知道当一个京剧演员要吃多少苦!普通人的生活享受,你必须放弃。每日必须早起练功,吃东西要忌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365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你行吗?”   不谙世事的马崇仁满口答应:“行。”一字千金,从此,马崇仁踏上了京剧艺术之路,有辛酸困苦,有掌声鲜花,却始终无悔。   11岁的马崇仁进入中华戏校坐科学习花脸,当时学校没有回民食堂,家里总是派人送饭过来,几个师兄也跟着一起吃。马连良知道了,总是吩咐多做一些,让大伙儿吃得更舒心。马崇仁第一次登台演出的那天,父亲忽然不期而至。当时,马连良的名气如日中天,众人前呼后拥,“马老板来了!”父亲用一贯亲切随和的口吻告诉他:“你呀,好好跟老师学,切勿擅作主张,凡事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4年后,由于身体原因,马崇仁离开中华戏校,来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的班社,“练功、演出、效力”。父亲教导他说:“你到李万春大哥那儿练功去,同时你也上台,一别挑角色,二别挑挣钱多少。增长舞台经验是最重要的,往后上台就不怕了。”   18岁那年,父亲请他从前在富连成时的同科师兄何连涛老师为马崇仁讲武生戏。马崇仁管何先生叫师大爷,师大爷也曾是红极一时的武生名角儿,他每天早上都来马崇仁家为他说戏。半年之后,马崇仁便开始扮演《铁笼山》中的姜维一角。父亲观看后却不甚满意,“你的腿功太差,唱武戏没腿怎么成?请何老师给你撕腿!”   这是一段让马崇仁不堪回首的经历。“撕腿”本是七八岁小孩儿练的童子功,当时马崇仁已经成年,“腰腿都硬了”,一切谈何容易。“两腿劈叉坐在地上,成一字形,腿两旁码上砖头,控时间”。 马崇仁疼得连哭带叫,浑身汗水和泪水湿透了。每次撕完腿后,为了“不存筋”,已经动弹不得的马崇仁还会被人搀起来,在大院里跑上十几圈。家里人看着心疼,母亲也为他求情,可父亲却不为所动,“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日后的京剧生涯里,“撕腿”的痛苦经历已转化成一笔财富,让马崇仁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从容不迫。      丰富多样的戏路   后来,富连成武生、外号“小老虎儿”的黄元庆与马崇仁的姐姐结亲。班社里不能有两个武生,父亲经过深思熟虑,与马崇仁谈心:“你改老生得了,守着我跟我学,另外还有其他各位老先生,谁都会教你。”   于是,马崇仁又拜雷喜福老师学习老生,同时在父亲创办的扶风社唱戏。由武生转变为老生需要一个过程,“武生老得架着,老生却格外注重松弛”。马崇仁由小角色一点一滴开始锻炼,注重手、眼、身、步的结合,汲取马派风采,“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   1940年前后,马崇仁开始跟随父亲搭班演出,并经常与父亲一同登台。舞台上,两人依旧扮演父子,如《四进士》中的杨春、《盗宗卷》中张苍之子张秀玉等,令观众们耳目一新,往往以热烈的掌声回应。其间,父亲对马崇仁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几乎每天都会详细询问当天演出中遇到的问题。父亲一再叮咛,不要忽视“小角色”和“跑龙套”。   “原先,父亲在科班里扮演过许多小角色,小角色只要用心,照样能演出彩来。无论是《斩黄袍》里的只有两句唱的苗顺,还是《临江会》里上来就下去的诸葛亮,这都是很小的角色。可仔细琢磨人物的扮相,尽可能地扮出来不一般,在有限的唱或念中,发掘出一点亮光来。只要能找出其中的精彩,同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马崇仁如是说。   从1948年开始,马崇仁在上海中国大戏院长期做班底演老生。一日,南派武生泰斗盖叫天出演《一箭仇》,“盖老要求特别高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