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谁捉住了神经猫
老同事坤子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链接,“我用了11步围住神经猫,击败了89%的人,你能超过我吗?”
一看到这个,阿洁按捺不住了,重新打开了刚刚关闭的游戏。她试过好几次,但都让那只贱猫给跑了。这次她要好好计划步数,一定要超过坤子。
8步、7步……阿洁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在充满圆圈的棋盘中,她谨慎地在左上角放下了一颗橙色的棋子。十几局下来,她已经摸清神经猫的惯常路线――这只猫习惯往左边和左上角的方向逃走。
终于,这次用3步就围住了神经猫。阿洁松了一口气,暗自得意,手指伸向右上角那个分享的按钮,顿觉清风徐来。接着她赶紧刷朋友圈,但没想到,没天理的坤子仅用1步就围住了神经猫。
在这场捉猫游戏中,无数的人都玩high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许许多多的游戏开发者、互联网公司,他们都有自己的“神经猫”,都在摸索着抓到这只“神经猫”的办法。 全民捉猫
这几天,阿洁的微信朋友圈不断被刷屏,刚送走大谈尺度的“澎湃”,又迎来了《后会无期》,中间还插播了个叫“围住神经猫”的小游戏。
从7月22日开始,跟阿洁一样盯着手机屏幕抓猫的人,正在呈指数级增长。7月22日“围住神经猫”上线,当天PV值达到86.5万,IP破23.4万。两天过后,游戏获得超过一亿次的点击量,独立用户数超过500万。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平均每个用户重复玩了20次。
既然要在朋友圈里晒成绩,肯定得先斗上几个回合,玩到好成绩再说。“这年头,漫不经心地炫耀一下智商,就可以撩拨整个朋友圈了。”在一家视频网站上班的郑涛,总结着朋友圈里的这股风气。
这是一只神经兮兮,穿着连体背心,劈着叉的白猫。你只要像下围棋一样步步为营,把它围住,它就会双手叉腰扭动屁股,给你献上“击败了精神病院n%的精神病患者”的封号。
这个逗比小游戏发布的第一天,就引爆了整个微信朋友圈。等到第三天,神经猫又多了一只“神经一样”的队友,跟它一起扭动屁股等待被捉。
游戏上线第二天,《如何才能使用最少的步数围住神经猫》等攻略文章开始和神经猫一样霸占朋友圈,从数学角度解读这个小游戏背后的科学思路。
接着,有人在淘宝上发出了神经猫最少步数“纯手工代练”。短短三天之内,一款小游戏所激发出的庞大热情和智慧,让人瞠目结舌。
“围住神经猫”并不是第一款引爆社交网络的小游戏。在此之前,“Flappy Bird”、“2048”、“疯狂猜图”也借助朋友圈火了一段时间。这些小游戏大多制作粗糙、上手简单,朋友之间存在互动,使得它们能够在瞬间爆发生命力。
不同于“围住神经猫”的分数比较策略,“疯狂猜图”使用的是用户之间的求助策略。用户如果猜不出题,可以转发在朋友圈中,向朋友求助,这样一来就制造了社交话题,反过来提高了用户粘性。
然而“社交游戏”虽然易红,但其生命周期非常短暂,一般短则三天,长则十天左右。游戏考虑的是用户的留存度、活跃度、生命周期,但“围住神经猫”这类游戏明显不具备这些要素。 泥巴怪,你的神经猫逃跑了
“围住神经猫”的开发者秦川也没想到过它可以这么红。秦川就职于南京泥巴怪网络技术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开发儿童页面游戏,起初“围住神经猫”在公司里是个连立项环节都可以省略的小项目。
公司泥巴怪的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段时间,但关注人数始终上不去。秦川想到有些微信公众号的页面也附着一些小游戏,就和美工师卢若晨一起商量着捣鼓。
平常他们研发游戏需要做详尽的市场调研和前期准备,这次他们俩索性省略了这些环节,选定网上流行的日本漫画《全是猫》的角色作为游戏角色,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捣鼓出了“围住神经猫”。
游戏做出来之后,尽管还没来得及广告植入和屏幕适配,秦川就找来了10个朋友进行测评,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游戏就这样在朋友圈火了起来。
游戏的爆红让泥巴怪公司上上下下都懵了。反应过来后,泥巴怪赶紧找到Egret,让后者做技术支持,帮着调适配和性能。当然,他们没忘记借着游戏为公司的应用“妈妈社区”打个广告。
游戏虽然红了,但泥巴怪还是非常苦恼。“围住神经猫”带来了500万独立用户,但这500万用户却没能让“妈妈社区”进入App Store应用排行前500名。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将流量变现,“围住神经猫”便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现象级产品”。
相较之下,“疯狂猜图”的转化率要高得多。去年端午节期间,“疯狂猜图”在微信朋友圈的火爆,将其在App Store免费应用的排名推至了第二。
实际上,像泥巴怪这样利用游戏积聚流量,再将流量导入所要推广的App或者微信公号中,已经成为品牌推广的普遍做法,这也是“社交游戏”的能量所在。也就是说,游戏本身并不是开发者的最终目的,开发者的“神经猫”,藏在游戏的背后。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妈妈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