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观察.docVIP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观察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揭盖法鼻前庭囊肿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结果 30例病例均治愈, 观察1年以上无明显并发症, 无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精确、微创、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选择合适病例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关键词】 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揭盖法 鼻前庭囊肿为鼻科常见疾病, 常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上颌骨牙槽突骨面之上软组织内的一种非牙源性囊性肿块, 很少侵及骨质内。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近年来临床上已经有许多对于鼻前庭囊肿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疗效的探讨。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自2006年~2012年采取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30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2006年3月~2012年3月本科收治的鼻前庭囊肿病例30例, 其中男2例, 女28例;年龄16~56岁, 平均37.7岁;均为单侧发病, 左侧17例, 右侧13例;病程1月~6年。临床表现为鼻前庭底或鼻唇沟处渐增大肿物, 其中2例继发感染曾伴有明显胀痛, 3例伴有鼻塞,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或CT检查证实无骨质破坏及上列牙疾患, 部分患者辅以彩超或术前诊断性穿刺协助诊断。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术后均经病理报告证实为鼻前庭囊肿。 1. 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剪鼻毛, 取仰卧头高15°~30°体位, 全程采用Wolf 30°鼻内镜下进行, 以浸有1%的卡因的棉片置入患侧鼻腔前段行黏膜表面麻醉, 再以2%利多卡因加适量0.1%肾上腺素混和液注射于患侧鼻前庭底部皮下及囊肿周围行局部浸润麻醉。鼻内镜下辨清鼻前庭区囊肿范围, 用尖刀于囊肿靠鼻腔外侧壁方向最隆起处刺入, 见有囊液(或混脓液)溢出证实为囊腔后再顺鼻腔长轴纵行切开, 吸净囊液, 以鼻窦咬切钳咬除切口两侧皮肤及囊壁, 咬除组织送病理检查。咬切范围需要足够大, 可达囊肿最大直径的程度, 以期囊腔尽可能向鼻前庭及鼻腔开放使两腔合成一腔。残余囊腔边缘与鼻前庭皮肤及鼻腔黏膜交界处用XPS2000耳鼻咽喉综合动力系统中带角度的电动切割钻修平。残余囊腔内填塞混有抗生素药膏的明胶海绵, 伴有感染的脓囊肿病例则以小段碘仿纱条填压残余囊肿腔内并于7 d后拔除。定期清理鼻前庭术腔。 2 结果 经随访观察1年以上, 本组30例全部痊愈, 无复发, 无上唇麻木、前鼻孔狭窄变形、口腔鼻前庭瘘等并发症出现。观察期间发现大部分病例于术后2周残余囊腔边缘与鼻前庭皮肤黏膜对合生长, 囊腔底部变浅;3~6月后术腔呈浅碟状。 3 讨论 鼻前庭囊肿又称球颌突囊肿、鼻底囊肿、鼻牙槽突囊肿[1], 最早于1882年由Kannal描述。多为单侧发病, 30~50岁女性多见, 本组资料与此相符。多发生在鼻前庭外侧, 下鼻甲前端的前外下方。其发病机制不明, 多趋向腺体潴留学说, 该学说认为囊肿的产生系鼻前庭底部黏液腺腺管阻塞, 以致腺体分泌物潴留而成。而国内李福军等认为鼻泪管系统的发育异常在鼻前庭囊肿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主要作用[2], 此外尚有面裂囊肿学说及鼻软骨炎学说。 鼻前庭囊肿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式, 其最常用的经典术式为经唇龈沟进路行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即经上唇龈沟上方黏膜横切口, 完整暴露囊肿后切除并缝合切口。其关键点在于完整剥离并切除囊肿,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术前未行部分抽除囊液减容处理, 往往因为囊肿壁较薄、囊肿内压力高、囊肿与周边粘连较紧等原因, 囊壁弄破而导致无法完整切除, 引起术后复发及牙龈瘘形成。此外该术式存在较多缺点比如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术后患者唇面部局部会出现反应性肿胀, 术区牙体易受损导致疼痛, 短期内进食不便, 并多会出现类似上颌窦根治术后长期上唇部麻木的症状。由于口腔黏膜切口的缝合, 部分联合鼻内切口病例采用碘仿纱条的填塞, 易导致切口引流不畅, 增加术后感染机会。其优点在于术中视野广, 能保证完整切除则基本不会复发。尚有较少采用的鼻侧切开进路, 被认为适合于巨大囊肿或(和)伴有感染者, 其缺点在于手术创伤更大, 且面部留有疤痕。另外有报道利用微波、平阳霉素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方法[3], 但因囊肿易残留导致复发。 鼻前庭囊肿囊膜为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 其与鼻腔黏膜相似, 并可因囊肿内容物对囊壁的压力变化而转变为不同类型的上皮。基于此形态学上的认识, 采用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成为可能。该术式经去除囊肿上半部囊壁, 待其囊壁残缘与前庭皮肤切缘对合愈合, 术腔残余囊肿壁有可能转变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呼吸道黏膜, 随着组织修复, 囊腔逐渐变浅, 最后成为鼻前庭及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