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探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探析
● 主题与背景
“情景教学”成为课改以来化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景教学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些俏而虚、牵强附会的情景却让人忧虑。创设情景,要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更要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景?如何去创设这样的有效情景?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课题。
● 情景描述
元素周期表教学活动
【教学片段1】
【引入】: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
【过度】:打开课本附录的元素周期表,我们来对它们进行探究学习。
【提问】:元素周期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
【回答】:7个横行和18个纵行。
【讲解】:元素周期表上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因此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提问】:观察元素周期表,每一个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回答】:这些数字是递增的。
【讲解】: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提问】: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
【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等量关系拓展得到如下等量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学片段2】
【引入】:1875年,法国化学家德布瓦绍德朗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镓,并公布了他所测得的镓的主要性质。不久,他收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信,信中祝贺了他的发现,却又指出:镓的密度的数值4.7是错误的,应该在5.9―6.0之间,建议重新测定。“不可能呀,要知道当时世界上只有我手里有一小块金属镓”, 德布瓦绍德朗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回信说不会错。但是门捷列夫再次去信,坚持自己的观点。本着科学严谨的而态度,德布瓦绍德朗重新提纯了镓,测得密度为5.94,与门捷列夫的预测惊人相似!
门捷列夫预言的依据是什么呢?因为他发现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那元素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去探究元素间的规律。
【活动1】我们首先从身边熟悉的元素出发。六个同学一组,每组说出六种元素,要求必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中含有的,说出它的存在或一种用途。例如,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食盐氯化钠,其中含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师】: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试着去寻找这些元素的内在联系,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以便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把握这些元素呢?
【生】:缺少有关元素性质的足够信息
【师】:这些元素是不连续、零乱的。
【活动2】给出核电荷数1―20连续的元素和他们的一些信息,将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起,编成一张表,并说明编排理由(20张元素卡片,一张彩纸,一支胶棒)。
【生】:编排,交流。
【师】:(选择有特点的小组点评,小结)大家的编排是不是真的体现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呢?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
【活动3】分组完成任务,作图:(1)原子半径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2)主要化合价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3)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
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相关规律,得出结论,完成本课学习。
● 问题讨论
学习情景的创设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创设的学习情景目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是我去年和今年两次上课的教学片断,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很容易知道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教学片段】与其说是探究,还不如说是“直灌”。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本质上没有脱离“满堂灌”教学思维,可能有探究的“形”,但决没有探究的“意”。纠其原因,提问没有给出有效、适宜的情景,教学各环节生硬、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头脑很“空”,没有思考的着力点和空间,凭预习的印象配合老师上课,随后强记苦练获得知识。这种教学将学生定为“看客”,违背了生本思想,未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渐渐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所获所得也就可想而知。
● 诠释与研究
美国佛罗里达洲立大学教授、动机设计理论创始人约翰M?凯勒认为,动机是一种特性,也是一种状态。说它是一种特性,因为它与能力相同,是一种稳定的心理需求;说它是一种状态,是因为我们可以设计出合适的环境去影响它,并使之产生我们期望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