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威胁简要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威胁简要综述

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威胁简要综述   【摘 要】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由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而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固定性看法。刻板印象有建设性的一面(如节约认知资源);也有破坏性的一面(如刻板印象威胁、偏见)。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是指受到刻板印象的个体由于担心别人用特定的观点评价他,同时担心自己的表现会印证这种刻板印象而产生的威胁感。刻板印象威胁具有隐蔽性和自动化等特点,研究并制定有效的刻板印象威胁干预措施尤为重要。本文综合概述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希望给初学者以清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干预措施 1、刻板印象 1.1 定义 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术语最初是新闻记者Walter. Lippmann于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按照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进行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对某类群体以及与其有关事件的较为固定的观念看法或认知表征。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者对此概念做过定义:Webster等(1994)认为“刻板印象是某个群体成员普遍拥有的一种心理图式,这种心理图式也是一种心理预期”;Weary,Jacobson,Edwards和Tobin(2001)将其描述为“对某一类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特征的具体观念”;朱智贤(1989)将其概括为“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黄希庭(1998)认为刻板印象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林崇德认为“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或一群人的一套相对固定的、简单化的、过分普遍的看法”;王沛(2000)指出:“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认识社会与群体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积淀和认知基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是值得警惕与消除的。”有研究(连淑芳,2003、2004)认为,刻板印象是自动被激活的;刻板印象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一种自动化类别的加工过程(贾磊、罗俊龙、肖宵和张庆林,2010)。也有研究(王沛和陈学峰,2003)表明,刻板印象是很难受到意识性抑制的。 1.2 类型 随着国内外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分类也越来越细化。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1.按性别划分。生活当中,根据大家经验到的男性或女性的一些显著特征或属性作为判断其是否符合社会期望的指标。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有抱负的,女性是温柔的、柔弱的、依赖性强的(聂建亮,2007)。有研究发现,教材中出现的男性形象高于女性形象,这会影响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王慧芳,2011)。有研究(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和姚萍,1999)表明,性别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比性别角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大。2.按年龄划分。人们一般认为,年轻人更具有活力,但是容易莽撞行事;中年人成熟稳重,考虑周全;老年人机能退化,优柔寡断;3.按种族/民族划分。有研究表明,白种人的平均智力水平要高于黑种人;我们提到某个民族,首先想到的是其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4.按职业划分。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需要不同类别的人从事。比如,重体力的工作一般需要男性完成,而细小琐碎的工作一般由女性完成;复杂程度高的工作一般需要能力强(有相关实践经验)的人完成,而简单的工作则没有太多限制;5.按地域划分。就中国来说,地域化的刻板印象非常鲜明,比如,上海人的小气,山东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精明,北方人的义气等等。6.按外显性和内隐性划分。有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某一种刻板印象,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可以选择从意识层面(外显性)和无意识层面(内隐性)分别进行考察,有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比如有研究结果表明:外显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趋向于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相结合,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而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倾向于自动化加工,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 2、刻板印象威胁 2.1 定义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这一术语最初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Joshua Aronson和Claude Steele于1995年提出的。他们将其定义为“个体所处的危险困境,害怕被别人带着刻板印象的评价对待,担心这种评价是真的,或者别人认为是真的,并且通过其活动或行为会证实对其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 Aronson,Quinn和Spencer(1998)将刻板印象威胁定义为“刻板对象处于应验所属群体的一种负性刻板的风险中所感受到的不安,即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在别人的眼中,自己的眼中或二者的眼中证实这种刻板。” 2.2 对学习的影响 Schmader,John和Forbes(2008)的研究表明,非裔美国人能够很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智能被别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