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让生活成为《品德和生活》教学源泉.doc

让生活成为《品德和生活》教学源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生活成为《品德和生活》教学源泉

让生活成为《品德和生活》教学源泉   【摘要】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体现生活性,让生活成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源泉。笔者对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实际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生活;品德;教学 Let the life become 《moral qualities and life 》the source of teachingYang Ju-fen 【Abstract】The life is a moral qualities education of the point of departure be also a moral qualities education of marriage.《Moral qualities and life 》teaching have to body now life, let life to become 《moral qualities and life 》the source of teaching.Writer rightness how close in 《 the moral qualities and the life 》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act child life actual carry on aggressive investigate. 【Key words】Life;Moral qualities;Teaching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指明了《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让生活成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源泉。 然而,《新课标》实施两年来,很多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的理解、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各不相同。他们中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在思想认识上,大家对于《品德与生活》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这个道理是懂的。他们的不足之处关键是在行动上不懂得怎样联系生活?他们照本宣科,读一读课本,讲一讲插图内容,问一问学生:“懂了吗?”生答:“懂了”就行了。他们不注重生活,不注重体念,不注重扩展与延伸,教学效果不明显。他们只是为了教“书”而教,而不是为了育“人”而教。他们在《品德与生活》一个课时里只用十多分钟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他们要么接着讲下一课时的内容,要么拿来学习语文或数学课。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嘴巴讲一套,行动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对此,笔者就如何让生活成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源泉提出几点意见: 一、把生活引入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密切联系的,脱离生活的教育是“纸上谈兵”。 《新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儿童带着自身的生活问题走进课堂。 例如,《上学去》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的一个主题活动。教师要围绕一年级儿童本人要面临的、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导儿童自己体验小学生活的愉快,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强调“问题”的两个“必须”:必须是儿童本人的问题,而不是课文中张三或李四的问题,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儿童本人才是主体。必须要解决的是儿童实际问题,是因人而异的,不可能个个都一样,也不是老师想象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把儿童对自己要成为小学生了,心情是怎样的?是高兴?紧张?害怕?还是什么?怎么办?怎么跟新同学和老师打招呼?得了新书怎么办?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一天要上几节课?上什么课?等等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来解决。 二、在生活中体念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是外部要求,自我教育是内部动机。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把外部要求转化为儿童的内部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 案例,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页“我来尝一尝”,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食物是酸、甜、苦、辣、咸?是怎样知道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去品尝各种食物,学生才能真实感受到什么东西是酸、甜、苦、辣、咸的,在这其中舌头上的味蕾发挥了作用。如果老师仅仅说陈醋是酸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