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2009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docVIP

1901-2009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01-2009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

百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 2009年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罗杰·科恩伯格一人,以表彰他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 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伊尔温-罗斯【美国】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3年 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 约翰·芬恩【美国】、田中耕一【日本】、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美国】、野依良治【日本】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0年 黑格、麦克迪尔米德【美国】、白川秀树【日本】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1998年,美国的奥地利裔科学家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和英国的约翰·波普(John Pople)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交叉学科的杰出成果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 博耶【美国】、沃克尔【英国】、斯科【丹麦】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6年 柯尔【美国】、斯莫利【美国】、克罗托【英国】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5年 克鲁岑【德国】、莫利纳【美国】、罗兰【美国】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 欧拉【美国】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3年 穆利斯【美国】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史密斯【加拿大籍英裔】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2年 马库斯【美国】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 恩斯特【瑞士】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 科里【美国】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 切赫【美国】、奥尔特曼【加拿大】因发现核糖核酸催化功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88年 罗伯特·胡贝博士、 哈特姆特·米歇尔博士、 约翰·戴森霍费尔博士【德国】因发现核糖核酸催化功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功绩在于首次得到了可供X衍射结构分析用的细菌光合反应中心的膜蛋白结晶,并测定了这一膜蛋白-色素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的三维空间结构,从而对阐明光合作用的光化学反应的本质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987年 克拉姆【美国】因合成分子量低和性能特殊的有机化合物; 莱恩【法国】、佩德森【美国】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新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6年 赫希巴赫【美国】、李远哲【美籍华裔】因发现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因【德国】发明红外线化学研究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5年 豪普特曼、卡尔勒【美国】因发展了直接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4  罗勃特·勃罗斯、梅里菲尔德【美国】 在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新方法方面的贡献 1983  亨利·陶布【美国】(生于加拿大) 在金属络合物电子转移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成就 1982  艾伦·克卢格【英国】(生于南非) 对晶体电子显微镜和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和贡献 1981  福田谦一【日本】罗尔德·霍夫曼【美国】  在边缘轨道理论(前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上的研究成就 1980年  保罗·伯格、弗雷德里克·桑格、沃尔特·吉尔伯特【美国】 在重组DNA和测定DNA等方面的研究和创造等重大贡献 1979年布朗【美国】维蒂希【德国】 发展了硼化物、磷化物等作为重要试剂在有机化学里的应用1978年米切尔【英国】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