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简论春秋时期的农业结构及农业工具.docVIP

简论春秋时期的农业结构及农业工具.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春秋时期的农业结构及农业工具   春秋时期,周王朝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力,各诸侯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形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列国文化,农业生产力也有明显的提高,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本文主要论述春秋时期的农牧业及农业工具的重要成就。      一.春秋时期的农牧业       商周时期,虽然人口较少,很多土地没有得到开发,可作为牧场来饲养草食家畜,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超过种植业。西周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辟,种植业的发展超过了畜牧业。这一格局至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定型。由于铁器和牛耕开始在农业中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城郊附近的土地得到广泛开发,促使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各国的赋税改革都是根据农田生产力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秦国的“初租禾”等。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个体农户的发展,导致小农经济的确立。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导而兼营牧副业,所以家畜家禽的饲养是从属于种植业的。典型的就是《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一)粮食作物   商周时期的文献以“?Y”(谷)来泛称粮食作物,先有“百?恪敝?称,后来才有“九?恪薄?“八?恪薄?“六?恪敝?称,最后概括为“五?恪薄!拔妣恪币淮适技?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悴环郑?孰为夫子?”“五?恪敝皇羌钢种饕?粮食作物的代名词。随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各种粮食在人们口粮中的地位和比重也不同。如王逸在注《楚辞》时根据南方的情况将“稻”摆在“五谷”第一位,而郑玄在注《周礼?职方氏》时,根据北方的情况就将“稻”放在末位。不过,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因此五谷中必然是旱作谷物占主导地位。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可知春秋时期的谷物主要有黍、稷、粟、麦、稻、菽、麻等,而以粟菽为重点。   黍、稷生育期短,约50~90天,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西北地区种植,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也出现40多次,《诗经》中提得最多的谷物也是黍稷。如“黍稷方华”、“黍稷茂止”、“黍稷稻梁,农夫之庆”等等。也是春秋时期的主要谷物。   粟历来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至西周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春秋时期已上升到五谷之首。如晋国闹饥荒就向秦国借粮,秦国就拨粟接济。鲁昭公一次拨调粮食赠人就多达粟米五千庾(一庾为16斗,《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到了战国,文献上更是“粟菽”并称,而不是“黍稷”连称来代表粮食。   麦在商周已有种植,卜辞中常有“来麦”、“受麦”、“告麦”、“田麦”、“登麦”、“食麦”等内容。《诗经》中也经常提到麦子,如“我行其夜,?w?w其麦”(《卫风?戴驰》)。到了春秋,小麦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如《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左传?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可见麦、禾(粟)已成为主粮。正如董仲舒所说的:“《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汉书?食货志》)不过,在石磨发明之前,人们只是将麦粒煮成麦饭,不易消化,只有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石磨的发明和普及,小麦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其种植也才能够大面积推广。   菽即大豆,大约在商周时期从东北传入中原地区。《管子?戎》说:“(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诗经》中多次提到菽。当时是将豆子煮成豆饭,将豆苗叶子煮成菜羹而已,如《战国策》所说的“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只有石磨推广以后,才能将它磨成豆粉和豆浆便于食用,所以战国之后就得到很快发展。山西侯马就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大豆,是极为难得的实物标本(《植物杂志》1977年4期)。   稻原产于长江流域,但在史前就传入黄淮流域,《诗经》中也常提到稻,如“黍稷稻梁”、“有稻有禾巨”、“十月获稻”等等,《小雅?白华》还提到“氵彪池北流,浸彼稻田”,说明陕西一代也早有水稻种植。《周礼?职方氏》除了记载扬州、荆州“其谷宜稻”外,还提到青州、幽州、兖州、豫州、徐州等地亦兼宜稻。可见春秋时期的水稻种植在黄河流域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北方缺水,种稻的面积不可能很大,因此直到战国时期,“食乎稻,衣乎锦”仍然是王公贵族们的生活写照。   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株纤维细柔,可作为纺织原料。雌株称为苴,籽实可以食用,古代也被列入五谷之中。如郑玄在注《周礼》“五谷”是就说是“麻黍稷麦豆”,王逸注《楚辞》“五谷”时也说“稻稷麦豆麻”。《诗经》中虽然有7处提到麻,但大多是指作为纤维作物的雄麻。因此,麻籽在春秋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很大。   总的来看,春秋时期的粮食结构是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黍稷和粟为主,麦、菽其次。从全局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