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分布格局的变迁
摘要: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中经春秋战国时期诸族群之间的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内迁的诸族群最终在族群意识上趋向认同于华夏。至战国中晚期出现了华夏族群居中,戎、狄、蛮、夷诸族群居于四边的分布格局。这一分布格局无论是在客观上的民族地理分布或是思想观念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分布格局;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154-07
西周末年,因幽王废申后和太子,申后之父联合缯、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平王继立以后,于公元前770年,东迁雒邑,这样历史进入到春秋时期。春秋以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但“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1](《万章下》)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当时各诸侯国的疆域还没有联成一片,各国之间还有许多的隙地。少数民族尤其是戎、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处的分布格局。中经春秋战国时期民族间的战争与经济文化交流,内迁的少数民族最终与诸夏融合,并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华夏族居中,戎狄蛮夷居于四边的分布格局。
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的分布
宋人永亨在其《搜采异闻录》中云:“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理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南为群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浑之戎、伊雒之戎。京东有莱、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用夷。” 这是对当时民族与诸侯国分布情况较为明确的概述。因为春秋时期内迁的主要是戎、狄,所以对活跃在中原一带的戎、狄分布是介绍的重点。
《史记?匈奴列传》曰:秦穆公时,“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x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可见戎族支系甚多。下面把活动在中原的戎人分布作一考证: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云:“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在陆浑之戎被迁至伊川以前,伊洛地区就有戎人居住了。《后汉书?西羌传》载:“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吕思勉先生云:“其以戎称者:曰扬拒、泉皋、蛮氏之戎,曰骊戎,皆在今河南、陕西境。”[2](P33)
并注曰:“扬拒,在河南偃师附近。泉皋,在今河南洛阳附近。”蛮氏之戎,吕氏注云:“今河南临汝。本居茅津。亦称茅戎,《公羊传》作贸戎。地入于晋。”
在河渭交汇处,也生活着戎人的分支。《后汉书?西羌传》又载:“后九年……允姓之戎迁于渭?I;东至?S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S辕,在今河南偃师东南,登封东北[3](P88);而河南山北,即指陕西商县以东,河南嵩县、陕县一带。这些地方都在中原地区。《左传》闵公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I。”《史记?秦本纪》云:“缪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唐张守节《正义》注“茅津”引刘庄伯云:“戎号也。”《括地志》云:“茅津及茅城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左传》僖公二年:秋“虢公败戎于桑田”。桑田在今河南灵宝境内。《左传》成公元年:“春……刘康公徼戎……遂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宋元人注曰:“茅戎,戎别种也,《括地志》云:‘茅戎,在河北县西二十里。’徐吾氏,茅戎别种。” 此外,骊戎据顾颉刚先生考证在晋南一带[4](P54);卢戎,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九南漳县条载:南漳县东北五十里有中庐城,是春秋时卢戎国故地。另《水经注?沔水》也载:“过中庐县东……。县即春秋庐戎之国也。”即在今湖北南漳县境;戎州己氏戎,《左传》隐公二年杜注:“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春秋大事表?四夷表》:“在今山东曹州府之曹县与河南兰阳县接界。”即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山戎(又称北戎、无终),《春秋大事表?四夷表》:“今直隶永平府玉田县治西有古无终城。”即在今河北卢龙、迁安县境。由此看出,当时内迁的戎族主要生活在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地。
北狄主要有白狄、赤狄、长狄三个支系。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晋文公时,“赤翟、白翟居于河西?簟⒙逯?间。”《集解》引徐广曰:“?簦?在西河,音银。洛在上郡、冯翊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