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述黔东南苗族传统农林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摘要:苗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农林生产经验和生态智慧。本文运用民族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稻作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林粮间作三个方面,对苗族传统农林生产中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关键词:苗族;农林生产;生态智慧
中图分类号:C91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1-0120-05
生态智慧是人们对事物符合生态观点和生态规律的认识的结晶。苗族人们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超前的生态智慧,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黔东南苗族居住地区生态保护良好,与自古居住于这片土地人民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
一、稻作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苗族是我国最早从事稻作农耕的民族之一。???东南苗族有着从事稻作农耕的悠久历史,世代以稻作农耕为主,对稻田的分类极为细密,各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各有不同的称呼。在黔东南苗语中,稻田为lix,其下又分为十几种类型。如:
lix bil或lix ghab bil、Kx hfud bil高坡田,望天水田
lix dab fangx黄泥田
lix dab hxud灰泥田(土质差)
lix dab hsat砂土田(不贮水)
lix dab mangl砖瓦土田(田底下的泥巴不杂砂石,宜用来烧制砖瓦)
lix dab rib碎石田(田泥杂有碎石,犁田易伤牛脚)
lix dab yib秧田(育秧苗的田)
lix diub zangt坝子田(水源好,土质肥)
lix eb水田
lix eb ded过水田,源头田(下游的田靠此田排水灌溉)
Iix eb ment冷水田(只宜种植糯谷)
I’x ghab bangs傍坡田
lix ghab diongl gif山谷田,阴山田(不向阳)
lix ghangb vangl寨脚田(土质肥)
lix ghad saf锈水田(田底下有矿物质,常冒出锈水)
lix gil旱田
lix hfangh荒田
lix langf烂泥田
这里的苗族人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稻田进行有分别的施肥和管理。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肥料的使用上,基肥以牲畜(如马、牛、猪等)粪、绿肥、塘泥、沤肥等为主。追肥以人粪尿、草木灰为主,适当追加一些化学肥料。在施基肥时,要根据稻田的土质情况施不同的肥料。烂泥田多施表土肥,锈水田多施阳沟肥、草木肥,砂土田多施牲畜粪肥和绿肥,黄泥田多施厩肥和沤肥。在施肥时,还要根据禾苗的长势情况进行施肥,按照稻田面积大小来定量施肥,做到对“症”下肥。
苗乡蔚为壮观的一片又一片层层梯田是苗族人们生态智慧的象征。苗族人们由于历史原因,一般都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但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开辟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苗族人们深谙“哪里有树哪里就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原理。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直冲云霄的层层梯田。梯田不仅可以给苗家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稻谷,而且还起到了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层层梯田就是天然的蓄水池,下雨时能把雨水储存起来,既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苗族人们围绕农耕生产尽量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多种经营,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做到地尽其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苗族农民经常在田间套种麻、竹、豆等经济作物。《苗族史诗》载: “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上栽麻,麻长三庹高。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脚种竹,竹笋就有三庹长。”苗族人们还喜欢在田埂上种豆(如黄豆、绿豆、豆角等)。他们修砌的田埂一般都比较宽,每年的播种季节,人们便在田埂上每隔一尺左右种一棵豆,在豆苗长到五、六寸高的时候就把田埂里边的肥泥扶上田埂,并逐蔸培土追肥。豆子(尤其是黄豆、绿豆)成熟了,成为苗寨人们打油茶的好配料。这样年复一年的轮番耕作,不仅使稻田土壤得到了改良,田埂的泥土得到了更新,而且使稻谷和豆类得到稳产和高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苗家人的聪明智慧还表现在稻田养鱼的悠久历史传统上。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着一组古老的《养鱼歌》:“哪个是聪明人?哪个去结草把了扎排给鱼产卵;王宝最聪明,是他去结草把,扎排给鱼产卵;哪个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雷公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不知找来白条鱼,或是找鲤鱼?不找白条鱼,那鱼长太慢,个体也不大,去找鲤鱼种,鲤鱼长得快,又长得大个。哪个心眼灵?下河里捉鱼,放在塘里养。……”还有《苗族史诗》这样唱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