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大学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大学论

第二讲 大学论 b 大学初体验.rmvb 赏析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必须自己问问:第一,你来大学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竺可桢 为什么要听你的“谆谆教诲” ? 不管你高屋建瓴,义正词严,还是放低身段,循循善诱,同学们大都“我自岿然不动”。 社会转型、思想转型、知识转型的大时代,“老经验” 能否解决“新问题”? 担忧: 但是: 视野很开阔,学问不见得很好;机遇确实很多,诱惑及陷阱也比比皆是。 空虚:“好无聊,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迷茫:“我的方向在哪里?” 自卑:“真没有用,别人比我强!” 怀旧:“身在异乡,我好孤单啊!” 失落:“对新的一切都不满意,该怎么办?” 焦虑:“怎样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 冲动:“大学里是不是该不顾一切的爱一场?” 现实可能还存在这样的心理 大学生三十年的巨变 从人敬人爱的“天之骄子”到“为三斗米折腰”的凡夫俗子,只用了三十年。 三十年后的今天,从读研读博逃避就业、出国镀金、名校生养猪,到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回炉,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学子众憔悴。 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信 小禾: 你好!记得你在刚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曾说自己“像在做梦一样”。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在家时又懒又任性,家务活儿一点不沾手,还爱发脾气,那时我曾悲观过,觉得我们对你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不能说全失败了,但也不能算成功。现在看来,你是能改变的,现在不仅会自己照顾自己了,还学会了关心父母,关心同学,我们看到了你的成长。这样一个转折,正是从你上大学开始的。 你信中还说,有些老师上课讲得太快,很多内容基本上跟课本不沾边,也不给划定重点。听一节课下来,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猜不透将来考什么。你还不了解,大学的教学与中学有本质的不同。中学教师往往对学生耳提面训,时时督促,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家长的角色。而大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是不负责任,其实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好处。人从高中升入大学,不仅仅是在求学的阶梯上迈上了一级,更重要的是,从少年到了成年。成年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追求,只要不放弃目标,努力就应该是持久的,不断强化的。 所以,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把在中学形成的依赖老师、依赖课本、照着老师划定的重点死记硬背的旧习惯克服掉,养成主动、自觉、灵活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课可能还要组织课堂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目的是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你轻易不要放弃。在学校的锻炼,会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起作用。在校锻炼越多,走上社会的起点越高,成才的速度越快。为什么有些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呢?在校期间的准备充足与否,意义太大了。 爸爸 学习的转变 中学教育为了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教育为了学生进入社会(培养目标不同) 中学培养“考”生,大学培养“学生”(培养方式) 中学是封闭式教育,大学是开放式教育(教育模式) 中学老师“逼”着学生走,大学学生“追”着老师走(教学方式) 中学是被控式学习,大学是强调自主性学习(学习状态) 中学学习老师帮你掌控,大学学习需要自己经常“反省”(学习方式) 中学大家忙一样,大学大家不一样忙(学习内容) 中学强调标准,大学鼓励创新(学习要求) 中学学习越学问题越少越好,大学学习越学问题越多越好(思维训练) 中学要求服从,大学倡导个性(管理方式) 中学靠别人管自己,大学靠自己管自己(生活方式) 中学只要伏案学习,大学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学习视野)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 “大学的任务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 险中、恐惧中苟活。---龙应台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它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物理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论教育》 “通过(大学)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