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睡眠过度
病因和病理 因为它主要的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创伤,而且神经系统急性受累部位比创伤的精确机制重要,故过度睡眠可见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以及不同类型的脑外伤。下丘脑后部、第三脑室(特别是松果体区)或颅后窝(中脑与脑桥)为常见的病变部位,均可导致创伤后过度睡眠。 因寰椎与枢椎脱位所致的高颈段脊髓压迫,为创伤后过度睡眠的原因之一,但其机制目前未明。 创伤后过度睡眠清楚地反映了患者在创伤后睡眠类型的变化,确切发病率不明。创伤后过度睡眠可见于任何年龄。性别比和家族类型不清楚。 特征性表现可见日间睡眠过多,可以克制的或难以克制的睡眠发作。与既往的睡眠长度相比,主要睡眠时段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睡眠过多常与创伤后脑部其他症状同时出现,如头痛、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典型者在创伤后早期最明显,常在数周或数月后部分缓解,但遗留的过度睡眠或其他睡眠障碍的主诉可持续存在,有时反而在创伤后6~18个月出现睡眠障碍的加重。如为严重的脑创伤,过度睡眠很可能致残。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多导睡眠图:本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数量有限。已证实某些患者特别是伴有甩鞭损伤的脑创伤患者,可见与睡眠相关的呼吸异常。但最终多数患者的过度睡眠和呼吸异常可获改善。某些患者多导睡眠图和MSLT证实客观性睡眠增多,但无睡眠始发的REM睡眠现象。 (二)其他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创伤后的脑部病灶。 总结下来就是,目前还没有建立此病症完整的特征体系。 诊断 (一)诊断标准 诊断至少应包括以下1、2、3项: ⑴主诉日间有过度睡意; ⑵日间常见睡眠发作; ⑶过度睡眠的发生暂时与脑创伤相关; ⑷多导睡眠图的分析观察 ⑸临床症状不能用躯体和精神疾病来解释; ⑹临床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严重程度标准:轻度、中度、重度 (三)病程标准:急性、亚急性、慢性 鉴别诊断 应仔细询问病史,确认过度睡眠的症状是在脑创伤之后出现的。 应注意排除原来就有的可能引起脑创伤的疾病,例如肿瘤所致的视力损害而引起的车祸致伤等。 此外,隐匿性(原有的或创伤后)脑积水、寰椎与枢椎脱位、硬膜下血肿或硬膜下水毒瘤、蛛网膜囊肿、癫痫以及慢性脑膜炎等均可导致过度睡眠。 创伤性事件常并发医疗法律事宜,故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因素与过度睡眠的关系等。 治疗 因为此类症状的在鉴别方面、病因和病理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究,并且多导睡眠图的条件限制,曾尝试寻找和编纂,但均告失败。所以很遗憾,无法给大家呈现治疗方面的案例,望大家谅解! 谢谢! (三)支持性心理治疗 向患儿家长、老师及本人解释该病的性质,协助其合理安排时间,允许其上课时小睡片刻。避免参加各种危险活动。 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忧郁、悲伤,但也不宜过于兴奋。因为兴奋失度可诱发猝倒发作。 一般预后尚好,通常持续多年后可缓解。疾病本身不直接引起严重后果,但由于发作性嗜睡可影响学习和工作。 案例一 患者,女,9岁。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睡眠增多,多于日间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睡意不能克制。近来出现大笑后双腿无力,瘫软,不能行走,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颅脑MRI示无异常。 案例二 患者,男,15岁。一年前无明显疲劳或紧张后出现睡眠增多,终日精神不振,嗜睡,课间、走路亦有打盹。但睡眠浅、易被唤醒,伴睡眠幻觉。无猝倒及睡眠瘫痪等。症状持续约一周。就诊一月前始又出现类似症状。但期间饮食起居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脑CT正常。脑电图示慢波稍增多。 案例三 患者,女,32岁。反复发作短暂日间睡眠5~6年,伴晨醒后睡眠瘫痪,常在闹钟及环境响动中恢复。症状时轻时重。发作重时伴情绪抑郁。睡眠尤以午后多。神经系统查体基本正常。颅脑CT及MRI均未见异常。以上3例患者均无脑外伤、脑炎、癫痫等病史,亦无类似疾病家族史。经给予苯丙胺10~20mg、丙咪嗪25mg 1天3次,百优解20mg 1天1次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 案例四 患者,女性,17岁,高中2年级学生。主因“不可抑制地犯困3年半”于2006年1月3日就诊。 患者于2002年6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课睡觉,每节课均发生,以早晨第1、2节最重,多持续10分钟左右,醒后自觉头脑清醒,但数十分钟后可再度入睡。经常为此被老师罚站,甚至在罚站过程中也能入睡。晚间放学回家后需马上睡眠半个小时后才能做家庭作业,但经常在写作业时睡着。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过程中睡着而影响成绩。起初家长以为其课业负担太重,后来发现周末睡十几个小时后仍出现白天犯困。另外,患者自发病后即出现夜间多梦,以噩梦为主,有时白天短暂睡眠过程中也会做梦。经常大喊大叫,在夜间惊醒。 案例四(续) 自诉有时候看到房间里有小狗出现,有时自觉有人在床边揪她的被子,偶尔听到有人在床边讲话。多在刚入睡半梦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