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学成像的里程碑
光学显微成像的里程碑
翻译:罗望熙
原文地址:/milestones/light-microscopy
里程碑一:显微镜的起源
如果我们定义显微镜为一个能够让人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微物体或构造的设备,那么显微镜出现在十六世纪末期。虽然水晶或者玻璃材质的棱镜型放大镜在更早以前就已经有人使用,大约到公元1000年才有人描述记录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功能。而眼镜则是在大约1300年前后发明的并且马上风靡整个欧洲。
在William Borel的信件中提到,荷兰驻法兰西大使宣称荷兰眼镜制造者Hans Jansen和他的儿子Zacharias在1595年发明了第一台组合型显微镜。他们发明的显微镜是将两组棱镜组合在一个镜筒中,其放大倍率能够通过改变棱镜之间的距离来调节。但是,Jansen并没有发表任何通过他们的显微镜得出的观测结果;取而代之的,与显微镜起源相关联的两个名字是Robert Hooke 和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Hooke的著作, 1665年出版的《Micrographia》影响非常广泛,这是第一部由科学家执笔的关于显微镜的书籍。在《Micrographia》出版时,Robert Hooke (1638–1703)是伦敦皇家学会的成员,担任着伦敦皇家学会实验室的主管。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描绘了他的精确组合的显微镜作为插图。这台显微镜装备了载物台,一个光源和三个光学棱镜。他精准的《Micrographia》在很多领域推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对生物学和其他方面的样品进行了表征,还配上了Hooke亲自素描勾勒的精美图像。在这些画像当中有虱子,跳蚤,苍蝇的复眼,种子和植物的截面。他还观察了软木塞上的多孔结构,并把这些孔状结构命名为现在妇孺皆知的“细胞”。尽管它们其实并不是现在生物学意义上所说的细胞,但是现在细胞的称呼却来自Hooke。
这本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并且第一次论证了显微镜可以用于科学研究。Van Leeuwenhoek (1632–1723)是一个之前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荷兰布料商人,但是他对使用放大镜来观看布料中的细小纤维丝非常着迷。他学会了打磨棱镜的方法并进一步发展了这门工艺。Van Leeuwenhoek制作了超过500个简单的显微镜,每一个都包含有一个单独的小凸透镜,这些小透镜能分辨小到一微米的细节。他在解剖支撑样品方面特别熟练,尽管他的显微镜用起来很费劲,但是他却成为了第一个细致描述精子细胞和水滴中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
从1673年起,他用写信的方式与皇家学会交流了他的观测结果。最终他细致认真的观察得到了认可,他本人也在168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的成员。
多棱镜组合的引入会带来球面化和色差的问题。Van Leeuwenhoek的简单设备其实比Hooke等人的更适用于组合显微镜的。很多显微镜学家继续使用单棱镜显微镜,直到十九世纪早期消色差棱镜的广泛使用才有所改变。
里程碑二:染色和荧光染料
Robert Hooke也许是第一个描述染色物体光学显微结构的人,他观察的是染色的羊毛和头发。 尽管其他人随后报导了染色液的使用,任何被观察到的差分染色都被认为是偶然的。
Hartig 和 osborne独立观察了植物细胞内含物,被记录为显微学领域染色的发现者。然而他们都没有在这项技术的发展方面做出什么重要贡献。Hartig甚至偶然在1854年的文章中提到了使用一种从雌性介壳虫中提取的染料——洋红。
Joseph von Gerlach在1858年在用洋红溶液做实验的时候,把一部分脑组织留在洋红的稀溶液中过夜。 发现第二天观察时能够比较容易地区分出细胞核区的小颗粒和细胞质以及细胞间质,他推断之前使用的染色溶液浓度太高,并且意识到这种染料会被细胞内特定物质吸收并且不易洗掉。而Von Gerlach也因认识到染色的重要性并详细描述了他的染色方法而得到学界认可。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很多细胞学现象,合成了一些新的染料并发展了一些新的染色方法。Camillo Golgi于1873年首先将银用于细胞学染色,并因Santiago Ramón y Cajal详尽的神经解剖学观测中使用后而闻名。
碱性和酸性染料的概念在组织学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对于苏木素和曙红染色的发展非常重要(Paul Mayer, 1896),之后这两者成为了关键的诊断染色试剂。一种酸性染料(曙红)和一种碱性染料(亚甲基蓝)也构成了Giemsa染色方法的基石(Gustav Giemsa,1904),这种染色方法在诊断疟疾和其他寄生虫的时候至今仍在使用。Robert Feulgen在1924年的发现表明染色体材质能被基于DNA的酸水解化学反应染色,这成为了细胞化学的基石。
Graham等人报道了过氧化物酶的细胞化学染色,随后又在1970年Ste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