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黑热病临床及其流行病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例黑热病临床及其流行病学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例黑热病临床及其流行病学 郭晓莉 薛小萍   (陕西省韩城市人民医院内3科 陕西 韩城 715400)   【摘要】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住院患者做个案分析并对相关人群做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该患者被确诊为黑黑热病散发病例,符合韩城地区发病规律。结论:及时确诊及早治疗,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从而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黑热病;相关人群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52-02   2013年1月我科确诊黑热病一例,我科展开一起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如下   1.病例情况   患者孙某某,男性,34岁,农民,系王峰乡,杨湾村农民。以“发热、咳嗽1周”之主诉于2013年1月16日就诊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9℃,发热无规律可循,伴有轻度咳嗽,咳少许白痰,汗出较多,肢体乏困无力,食纳减少。查体:T39℃ P 92次/分 R 22次/分 BP 110/70mmhg.,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无皮疹、出血点,无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充血。心肺(-)。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既往体健,13年前曾有养羊史1年,无外地居住史,平素在家务农,农闲季节在龙门镇工业园区打工。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3.7times;109/L N 67.4%L 24.8% RBC 3.42times;1012/L HB 110g/L PLT 114times;109/L;肝功AST 48 u/L ALT 56u/L TP 66g/L ALB 32g/L GLO 34g/L A/G 0.94 TBIL 40.3umol/L DBIL 20.8umol/L IBIL 19.5umol/L ALP 77 u/L CHE 1295u/L;肾功电解质:BNU 4.68mmol/L CREA 69mmol/L K 4.28mmol/L NA 136mmol/L CL 94mmol/L CA 2.45mmol/L ;血沉;99mm/h 感染四项(-)抗O 类风湿因子(-) 肝胆脾B超:脾厚5.1cm,长13.1cm,脾内径1.2cm 胸部CT:双肺纹理增粗 中上腹部CT:脾大 约占10个肋单元。行血培养(需氧和厌氧):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糖球菌 ,药敏: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克林霉素敏感,入院后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查虎红试验(-)试管凝集试验(-)PPD试验(+),根据血培养结果加用抗生素氨苄西林舒巴坦3.0g/次,1次/12小时,给予常规静滴vc、炎琥宁等对症补液、抗病毒治疗,疗效不佳,体温仍反复升高,汗出较多,于1月19日将患者血清带至甘肃省疾病控制中心,后回报:黑热病胶体金免疫分析试条监测阳性;rk39层试条监测阳性,诊断:黑热病成立,于成都市疾病控制中心带回葡萄糖锑钠治疗,于当日开始注射该药,100mg/kg,均分6次,每日一次,静脉点滴,用药后第2日体温降至正常,汗出减少,第3日后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共计用药6次,复查血常规血沉正常,患者出院。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一次,共计半年,无复发症状。   2.流行病学调查   2.1 密切接触者情况   与患者进行密切接触者共计23人,有一弟媳于1年前出现类似“发热、出汗、脾大”症状在西京医院就诊未果,后在甘肃省疾病控制中心被确诊为“黑热病”,治愈。其弟媳与患者同村居住,平素在下峪口村打工,否认外地居住史。其余22人均健康,随访5月无发热等任何不适症状。   2.2 居住地周边情况   该村位于韩城北部山区,距县城约46公里,植被较多,种植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全村共计人口43户258人,外出打工人员呈动态变化,冬季春外出务工人员约34人,夏季外出务工人员较少,约12~13人,绝大多数在我市区打工,除患者外无其他发热病人。村内共养牛、羊、鸡、狗、猫共5种动物,动物均健康,调查158人员均未见过白蛉。患者家建在村中部,家中父母、妻儿均体健。周围邻居健康。夏季防蚊主要采用烧蚊香驱蚊,未用蚊帐。   3.近5年韩城地区黑热病流行情况如下   韩城位于陕西中部,东隔黄河与山西比邻,西北为山区,占总面积的70%,县城南以农业为主,城北为新兴的工业园区。2010年~2015年韩城地区共计报告黑热病例7例,发病的7例患者均系韩城北部农村人口,发病地址以龙门镇为主,占100%,发病时间集中在2012年,以青壮年、幼儿为主。韩城市防疫站流行病学调查时曾发现西塬村有2处藏獒养殖场,周边狗身上曾有人发现白蛉。      4.分析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