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研究进展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研究进展
薛华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对于沿海地区居民而言, 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世界各国关于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的报告也数见不鲜, 原因通常为生食或加热不彻底。本文将从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病学、所致食物中毒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致病因子、检测方式等方面综述该菌所致食物中毒研究进展。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研究进展;
0 引言
副溶血性弧菌为食源性嗜盐致病菌, 通过污染食物导致中毒。该病菌常见于日本、东南亚等沿海地区。资料显示, 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现的食源性病原菌中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于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的致病性、检测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病学与生物学特征
副溶血性弧菌多存在于沿海国家食物中, 在日本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据40%-60%。美国、韩国、东南亚等也出现过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郑文龙等研究认为, 该病菌的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为每年6至10月份, 8月达到高峰。食物中毒发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 呈现爆发性或集体性, 流行时间短, 发病急, 规模与被污染食物食用范围相关。
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无芽孢, 通常为长杆状或球状, 使用固体与液体培养时分别为有端生、周生单毛。其培养特性主要表现为好氧菌, 兼性厌氧, 在浓度为3%左右的氯化钠培养基中可以良好生长, 在不含盐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在琼脂培养基上不分解蔗糖, 菌落为绿色;在普通血平板上不发生溶血, 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β-溶血, 即为神奈川现象 (KP) 阳性。而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特性为细胞色素氧化酶为阳性;赖氨酸脱羟酶为阳性;V-P实验显示为阴性;分解葡萄糖时不产生气体;不能分解蔗糖。
2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临床特点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相似症状, 主要为腹痛、腹泻等。该病潜伏期为8-20 h, 最初表现为上腹部觉阵发性绞痛, 部分患者为脐部或下腹部疼痛。随后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问题。腹泻最初呈水样, 随着病情的发展为脓血便, 可能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每天腹泻通常在1-20次, 平均10次左右;体温通常为37.4℃-38.6℃, 部分未见高热;头痛、畏寒、精神不振、头晕乏力。病程较短, 2-3天可痊愈, 症状特别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由于错过抢救时机致死。
3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因子
KP阳性菌株致病性与致病因子:可以肯定的是, KP阳性菌株具有致病性, 该菌致病性为侵袭性、溶血素、尿素酶。其中溶血素为重要致病源。Visetnan S研究证实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因子和溶血能可能平行。
侵袭性:侵袭性是毒性的一部分。刘艳慧通过研究侵袭性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证实细胞松弛素D以及抗肿瘤药物可以阻断该菌对细胞的侵袭。
溶血素与编码基因。现阶段发现副溶血性弧菌能够产生TLH (不耐热溶血素) 、TDH (耐热直接溶血素) 、TRH (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 , 溶血素基因为tlh、tdh、trh。
4 PCR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中的检测应用
在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式中, 主要有噬菌性裂解法、PCR法、脉冲场凝胶电泳在副溶血性弧菌分型上的应用等。但主要是对是针对溶血素基因的检测, 一般使用PCR方式与分子杂交方式。
4.1 常规PCR方式。
PCR方式在快速检测溶血素基因时十分灵敏, 并具有特异性。这是由于溶血素基因具备高度特异性, 因此对其进行检测是鉴别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要方式。dh和trh基因作为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 因此对这两种基因的检测即成为检测有副溶血性弧菌在事物中毒中是否具有致病性的关键。但是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同源性高达60%以上, 使得PCR检测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仅仅靶定tlh基因引物有时不能发挥鉴定作用。
4.2 复合PCR方式。
相较于常规的PCR方式, 复合PCR方式能够将多个基因型检测出来, 并且花费更少的时间与成本, 减少工作量, 相对于单纯的PCR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复合PCR检测方式还可以通过内部对照参考, 将模板数量与质量指示出来, 提升检测质量。对于副溶血性弧菌tlh、tdh、trh基因的检测, 特别是特种基因与其他致病基因复合, 对于食物中副溶血性弧菌及其致病性、菌株的毒力强弱进行检测。因此复合PCR方式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检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4.3 实时PCR法。
实时PCR法与常规PCR方式、复合PCR方式相比, 具有更强的特异性, 对于PCR检测更为有效。通过对tdh基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