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意境、意念的关系谈诗歌教学.docVIP

从意象、意境、意念的关系谈诗歌教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意象、意境、意念的关系谈诗歌教学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从意象、意境、意念的关系谈诗歌教学 陈 莉(四川省汶川县绵虒中学 四川 汶川 623000)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 “建安七子”到陶渊明,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灿烂夺目。诗人们张木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的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补的作用。 托尔斯泰说艺术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21世纪的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建设和谐社会关键离不开物质的提高。“从娃娃抓起”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育人观,青少年教育是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倡加强诗歌教育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撒到他们的心田里,铸造美好的心灵。 然而所有这些美好的愿望最关键要落实到诗歌教学的过程和诗歌教学行为本身,并不是所有的诗歌课堂都能达到的效果。 想起很久以前,看到有的母亲将嚼碎的食物喂到小孩的嘴里,真不知小孩食后滋味如何。后来,我在课堂上看到有的教师将诗歌掰成题解,背景简介,再分节分句分字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学生们耳听笔录,然后在老老实实背诗歌,背笔记,练习巩固。 诗歌教学的方法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诗言志”,这是孔夫子以来,对诗的内涵的本质的认识。而“立象以尽意”,也是孔夫子有关诗歌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精辟见解。象,即意象,是诗人表意是所借用的形象,意,即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便是意境,这都是中国历史诗家所遵循的宗旨,也是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一首诗(无论事新诗、古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而这三个层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你能把音乐拆成“碎片”来欣赏吗?诗歌也应该是这样的,张炎在《词源》中讥吴梦窗的词“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其实所有的诗词都不能“碎拆”开来欣赏,不独梦窗词为然。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 即整体性原则。我的教学程序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入”和“出”。”入”,即入景、入情,入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与孔子的“诗言志”如出一辙。正是诗歌本质的表现,任何一首诗,我交给学生的首先的是读,完完整整地读,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理解基础去吟诵,“虽不求甚解”,但只要相信学生的情感阅历不是白纸,只要相信学生的诗文基础不是零,那么学习的由景入情的一步往往能做得很好。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须教师讲解,学生大都能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所融成的意境中感到凄凉、悲苦的情愫,更不用说最末句的“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主题情感——天涯游子之悲。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容易入境、入情、入理。诗歌的特点:内容高度集中凝练、手法上最注重含蓄委婉,导致诗歌作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义性和恼人而又迷人的不确定性。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毛泽东《念奴娇.昆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给出使大家都信服的确切答案。因此,入境入情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陷入迷顿时,补充诗歌的必要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在写该诗的时代背景和那一阶段作者的人生轨迹,思想状态。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诗中的情感和所阐释的人生哲理,或拓展诗歌的境界。 当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完成对接后,便该是引导学生“出”诗的时候了,即走出诗歌的情感意义,明确诗人是如何将心中的意念表达出来的,表达的效果如何。中国的古典诗词流传千百年而不失,自由其佳妙之处。我们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说出诗歌的“好”来,这便是通常说的赏诗。这一过程重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模拟、拓展演练,最终达到欣赏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周霞执教余光中《乡愁》一诗,教得很有特色。她全然抛开条分缕析的传统教法,在指导学生课前研究预习时,布置一道作业:“阅读诗三首: 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显的《虞美人》(春江花月几何时了),研究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试找出每首词表达的“愁”的意象,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有何关系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