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54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54例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54例 许君张玉龙 (四川省射洪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射洪629200)【摘要】将5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4例。54例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病治疗,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患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理论,以加味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临床辨证加减,水煎服,1剂/日,10剂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无论从基础病的控制情况,还是肢体功能恢复的进度均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 中医辨证; 加味补阳还五汤【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46-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4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患病年龄61.5岁,最短病程3天,最长病程6月,平均病程1.5月。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患病年龄60岁,最短病程3.5天,最长病程5.5月,平均病程2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肢体功能活动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54 例患者因不明原因突然发生:言语不利(舌謇语涩),口眼斜,半身不遂,甚至神识欠清等症状,符合中医内科中风之中经络的范围 。而且均通过CT或MRI等检查方法确诊为“脑梗塞”。其中言语不利明显者13例,一侧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者40例。所有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11例,有糖尿病史5例,血脂异常者38例。 1.3治疗方法:  54例患者均经过西医常规治疗:①针对基础病的治疗,(控制血压,血糖水平);②扩张脑血管,如培他斯丁;③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日75㎎;④降血脂,胆固醇;⑤营养脑细胞药物,如脑蛋白水解酶静脉滴注每日1次; ⑥患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以加味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运用中医辨证临床加减:加味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黄芪40g,归尾15g,桃仁10g,红花5g,川芎12g,地龙15g,赤芍15g,何首乌20g,半夏10g,川牛膝10g,桂枝5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g、太子参15g;言语不利,加远志(炙)10g、石菖蒲5g、郁金10g;心悸、喘息,桂枝加量至10g、另加炙甘草10g;肢体麻木,加木瓜15g、伸筋草15g;下肢无力者,加川断10g、桑寄生10g、杜仲(盐)10g;小便失禁加桑螵蛸15g、益智仁5g;血瘀重者加莪术10g、水蛭5g、鸡血藤15g、鬼见羽10g。急性期若见气虚血瘀证,多主张黄芪不宜重用,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者加蜈蚣(研细冲服)两条、姜虫10g。方法为:水煎服,1剂/日,10剂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观察方法与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给予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评分,以简式Fugl—Mefer运动功能评分指数(FMA)[1]评定偏瘫侧运动功能,以改良Barthel指数(MBI) [2]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数采用x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评分比较见下列表格。 由上表可得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p<0.01。 2讨论 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基础病症的控制,如降压、降糖、血脂的达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促进微循环,消除自由基,脑细胞的保护等保守和支持治疗,以及病变侧肢体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以促使肢体功能恢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是祖国医学科学特色之一,此病属于“中风”之“中经络”范畴。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长期饮食失衡,起居失宜及思虑烦恼过度有关。上述因素可能导致人体气血阴阳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虚损、痰湿、风火及瘀滞交作,本病多因情志过激、劳累过度、酒食不节、气侯改变而诱发。许多现代中医病因学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概而言之,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由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检查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经络瘀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血脉瘀阻作为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一种重要因素。在中风的治疗上不但要辩证施治,同时还应强调辨病施治,针对缺血性中风普遍存在的瘀血问题进行相应的治疗,正如唐容川《血证论》须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张锡纯又有“活血风自去”之说。所以益气活血,息风,化痰,益肝肾是治疗中风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笔者临床上多用加味补阳还五汤的化裁治疗:方中黄芪益气通脉,固护卫阳,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何首乌补肝肾,益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