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特点及治疗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特点及治疗
王晓英包头市土右旗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100)
【摘要】 急性中耳化脓性炎症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另外,上鼓室胆脂瘤起病即表现为慢性侵袭过程,提示病因不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严重者可引起颅 内、外并发症。
【关键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特点 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025-02
1 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用药不当,身体抵抗力差,或病菌毒性过强,都可能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的原因。鼻腔、鼻窦、咽部存在慢性病灶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常见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革兰阴性杆菌较多,可有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或混合感染逐渐多见。近年病理研究发现:在中耳炎病程中,中耳系统狭窄的内通风引流通道(如鼓峡、鼓窦口等)很容易被水肿粘膜、包裹性积液、粘连或肉芽等炎性病变阻塞,使阻塞 区域以上的结构如上鼓室、鼓窦、乳突气房等的炎性渗出液发生潴留,导致肉芽组织形成。因而,中耳系统内通风引流通道的病理阻塞是促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形成 的一个重要病因。
2 病理及临床表现
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传统上将本病分为3型,各型间一般无阶段性联系,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可合并存在。
2.1 单纯型:最多见。病变主要局限于中耳鼓室粘膜,一般无肉芽或息肉形成,因此又有粘膜型之称。当粘膜受感染发炎时,及时适当的治疗,鼓膜穿孔处引流通畅,炎症可控制。鼓膜穿孔大者,锤骨柄亦可见破坏。乳突气房可良好,无明显变化,亦可为渗出液或肉芽组织充填。幼儿患者乳突小房发育将受影响。病理变化主要为鼓室粘膜 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左耳有—个大的中央性穿孔,同时患有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粘膜受到影响,结果产生乳白色粘稠分泌物 临床特点:间歇性耳流脓,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量增多;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多呈中央性穿孔,大小不一。听觉损伤一般为轻度传导性聋。
2.2 骨疡型病变超出粘膜组织,多有不同程度听小骨坏死,伴鼓环、鼓窦或鼓室区域骨质破坏,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可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 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鼓膜穿孔处可见听骨缺损,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外耳道或鼓室内脓不多,常带臭味。听力明显下降,有时可 伴有头痛和眩晕,小儿患者乳突发育严重受影响,呈硬化型。 临床特点:耳持续性流粘稠脓,常有臭味,如有肉芽或息肉出血,则脓内混有血丝或耳内出血。鼓膜边缘性穿孔、紧张部大穿孔或完全缺失。 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有蒂的息肉从穿孔脱出,可堵塞于外耳道内,妨碍引流。病人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聋。乳突X线片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颞骨 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阴影,可伴部分骨质破坏。此型中耳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近年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病理连续切片研究发现,肉芽组织仅在渗出液积存和吸收的地方形成,炎性渗出液的吸收、机化与肉芽组织形成是同时发生在同一病理过程中。炎性渗出液和肉芽组织同时存在是病理过程中一种较普遍的形式,而肉芽组织可以吸收、破坏骨质。
2.3 胆脂瘤型
胆脂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块,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故称为胆脂瘤,非 真性肿瘤。胆脂瘤对周围骨质的直接压迫,或由于其基质及基质下方的炎性肉芽组织产生的多种酶(如溶酶体酶、胶原酶等)和前列腺素等物质的作用,致使周围骨 质脱钙,骨壁破坏,最近的研究发现,胆脂瘤能分泌肿瘤坏死因子alpha;,对骨质破坏起到一定作用。炎症可由骨质破坏处向周围扩散,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临床特点:长期耳流脓,脓量多少不等,有时带血丝,有特殊恶臭;但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的早期可无耳流脓史。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后 上方有边缘性穿孔,有时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恶臭。少数病例可见外耳道后上骨壁缺损或塌陷,上鼓室外侧壁向外 膨隆。松弛部穿孔若被一层痂皮覆盖,如不除去痂皮深究,可致漏诊。听力检查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由于中耳胆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断的小听骨间形成假性 连接,此时听力损失可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