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悲伤辅导与临终关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晓江-悲伤辅导与临终关怀

第三、为了达到“心灵环保”的目的,除了在观念及文化上为遗属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智慧性资源外,社会性的硬件建设亦非常重要。应该在医院或社区、殡葬场所广泛设立“心灵环保中心”。组成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师、生命传承师、宗教师、哲学家、医生、护士、义务工作者,等等。 (二)方法与技巧 第一、首先应该求助人之感性——“认命”的智慧 大灾难降临,也许我们无法躲避;所以,许多人的死亡何时何地降临就是一种“命”,也无法避免。我们所能做到的是,让逝者走好,生者还要坚强地活下去,这也是逝者所希望的。 一般而言,现代人无法对死亡达到“认”之态度,尤其是在大的灾难下,亲人突然死亡,人们更是接受不了这样的悲惨结局。因为人们以灾难为非正常,更以“死”为不应该,所以,内心的不安、焦虑、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生死不“认”酿成了现代人最大最深的人生悲哀与痛苦 。 第二、应该求助于理性:从生命本质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来理解亲人之死的不可避免性 有生者必有死,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规律。我们的亲人也是人,当然也逃不脱这一规律的制约。同样的,我们也将有那么一天,必然会走向死亡,正如我们不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因此而哀伤过度,伤身害体一样;现在我们去世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不希望我们太过于哀伤,死者已矣,生者还是得面对生活,勇敢而坚强地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更愉快,这才是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中国古代将死亡的事件称之为“白喜事”,内蕴含着深刻的生死之理。 第三、丧亲家庭可以求助于时间的流逝。“时间老人”是最好的悲伤消解剂,在其神秘手杖的触摸下,一切人世间的悲惨事件无不会渐渐地化为乌有。 四、宗教的生死智慧 在对遗属“心灵环保”的过程中,除应该提供一般性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外,宗教生死智慧可能是最好的“心灵环保”的精神性资源,因为其可以解释许多科学无法回答的生死问题。 第一、根据有关研究,最让遗属们愀心的问题是“为何我的亲人此时此刻就要死”?也就是说,遗属们对“死”降临在亲人的身上完全不接受,完全不“认”,由此而造成心理上极大的不安与精神的巨大痛苦。关于这一点,佛教的生死智慧从破“我执”入手。 悲伤辅导与临终关怀 ——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 武 汉 大 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兼 职 研 究 员 博客:http//u/1271859242 http//u/1271859242 邮箱:iangzh@163.net 前 言 长期以来,医学科学、医院及医生和心理医师都致力于解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病状,没有注意到生病者是“人之病”,而人是有着身、心、灵的整体,且是有着血缘亲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及超越性精神生命的整体。所以,人类在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必须同时致力于运用人类古老的文明传统提升自身的死亡品质,而唯有宗教和哲学的智慧可以担当起患者临终关怀及亲属哀伤抚慰的责任。因此,心理咨询师应该努力学习宗教及哲学的智慧,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为遗属提供哀伤抚慰之灵性照顾;这样,心理咨询师也就不仅仅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工匠”,还应该成为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生命导师”。 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死问题与临终关怀 二、生死哲学与死亡教育 三、生死哀伤与悲伤辅导 四、“心灵环保”之方法 五、宗教的生死智慧 六、简短的结论 一、生死问题与临终关怀 1、中国严重的生死问题 中国的死亡率是千分之六,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去世人口达到913万,以逝者一人有直属亲友六人计,则有5478万人有生死哀伤问题;若以每一逝者约有10个左右的次亲朋友来计,则每年又有9130万人有生死之痛的问题。三项相加,中国一年约有1亿5521万人。 也就是说,中国每年有十分之一以上的人有生死问题的困扰。 美国著名的医生舍温·纽兰指出:在现代社会,老年人无疾而终的事是不被承认的:“美国联邦政府发表它的《死亡统计预测报告》,从该报告的前15项死亡原因中,或从其他任何无情的一览表中,都找不到一个项目适合某些刚过世的人。《报告》异常整齐,它把80-89岁及90-99岁的人所患的特有的一些致命疾病在病因栏中列出来。即使死亡年龄为3位数的人也逃脱不了制表人的分类术语。……作为一名具有行医执照35年的医师,我从未鲁莽地在死亡证明书上写过‘年老’一词,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么填写,这份表格将退回给我,并有某位官方记录保管人的简要附注,通知我,我已违反了法律。世界上任何地方,无疾而终都是‘不合法的’”。 2、人文医学与临终关怀 当人们的生理机能不可复原地走向衰竭,也就开始了临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点——死亡。与动物的死亡过程不同,人的去世不仅仅是逝者个体之事,一开始便关系到亲属与社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