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原味朗读教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古诗文原味朗读教学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古诗文原味朗读教学 韩红梅 江苏省宿迁市汇文中学 古诗文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古诗文教学大多数着重于精细的语法分析与文言实、虚词的理解,而在作品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把握方面则显得力度不够。 唐韩愈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又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提倡“熟读精思旨自知”。如何在字、词、句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古诗文,笔者在“怪调”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提出的缘由 古人教古诗文讲究自由地朗读,与我们今天的想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即讲究涵咏的效果。 历史上有“洛生调”的记载,讲述的是谢安在读书时鼻音太重,所以许多同学仿效他,都用手将鼻子捏起来朗读,因此有怪调之嫌。我们所说的“怪调”并非尽如谢安那样,但又包括他那样的读法。 文学作品是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心理积淀和文化结晶,不可避免地与人的喜怒哀乐密切相关。如果按照全理性地去探求分析,忽视直感与直悟,把本来整体的东西肢解化,势必给人破碎之感。 众所周知,由于黎锦熙的“不提倡”,建国后朗诵古诗文的方法也便消失了。学生已经无法理解鲁迅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为什么拗过去,又拗过来,读书时为什么怪调怪气地成曲线。 二、问题的实质 “怪调”,实际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洒脱脱、奇奇怪怪、尽情发挥的朗读古诗文的方法。 古人读书多不专习语法,而在读一定量的古诗文之中,渐悟作文之感,做人之理。但今天呢?因为我们研究的是躯壳,不见灵魂,所以活不起来。我们偶涉佛道理论:方知律万物是致万物于死地也,声、光是万物的鲜活物。以声领气,以声摄神,以神会意。高度集中地进入情景,隔行不隔理也,实际就是进入了高度虚静的状态。 具体到朗读的“自由”方面,我们如果能在读书时忘却了自己,忘却了字句,在不必精细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原文,达到读者本身自我创造的娱乐,其实这也是一种极好的理解。因为好的精美的作品都是作者灵感勃发的结果,有意而为的往往灵性不足。比如诵读李白的《蜀道难》,当然可以用规定的语速来读,读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时,倘若讲究不同的“调子”,对“愁空山”作慢节奏延长章节的抒情化处理,则能更好地表现空山寂寞、去国远家、壮志难酬之情。一字一词细细品味,变语调朗读则能让我们产生无限的再生功能。而我们平时对古诗文考查的方法,尽管对升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久而久之,势必有碍于对古诗文直观的理解。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人不得而知,何因呢?实如国学大师王静安所说,“有我”与“无我”、“隔”与“未隔”,有境界则是“无我”与“未隔”;无境界则是“有我”与“隔”。实际上“朗读”过程就是品评的过程。 三、操作的过程 首先,明确方言是开门的钥匙。所以,不论你的方音、方言、发音条件如何,都是原始的、朴实无华的、美丽的,要自信起来。其次,不注重方法,可以大声、中声、小声、微细声;可以哭调、笑调、谈调;可以一字一顿、二字一顿..一句一顿、一章一顿;可以坐着读、站着读、走着读..不论方法、方式,超脱就是???真。这可以说是解脱心中困境,似乎有庄子文中寓言:解衣磅礴的味儿。再次,火候到时方止。一定要读到:目中无人、心中无书;口非我口、人非其人;身与古人俱,心若作者存,置于妙境。嗟叹、兴惋俱是他人,这方是去妄见真也。 总之,笔者经过多届学生的训练,发现: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情趣,活跃了身心,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有鲜活个性的人。 我们提倡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挖掘,大家参与。细细品尝“怪调”教学在古诗文中的底蕴,用心去体会逝去人们残留的信息,巧解连环、细梳金缕,这不仅是古韵、古律、古声的回归,也是对人性相通的千古之谜的探索。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