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金融学年会第五届年会
0 大股东控制、股权再融资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
【摘要】 我们检验了中国A股市场上1998-2004年间进行配股和增发公司
的盈余管理行为,结合大股东控制的制度背景,着重分析了以上股权再融资企业
的实际业务盈余管理。实证结果发现:(1)我国企业股权再融资前的实际业务盈
余管理显著大于零,企业将其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配合使用以达到相关的净利润
要求;(2)中国股权再融资企业的关联交易额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显著
正相关,说明关联交是股权再融资企业进行实际业务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3)
管理者实施实际业务盈余管理和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能力和成本是决定其更偏
重于何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关键,其中大股东的控制能力,外部审计力度是重要的
影响因素。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实际业务盈余管理 大股东控制 关联交易
1
1 大股东控制、股权再融资与实际业务盈余管理
2 一、引言
为了顺利实现股权再融资并提高再融资效率,上市公司在此过程中会进行不同程度的盈
1
余管理,并因此导致了再融资 后经营业绩和股票收益的滑坡(Teoh et al. 1998;Rangan,1998;
Shivakumar,2000;Daniel,2008 )。与国外市场化的股权再融资政策不同,我国证券市场监
2
管机构为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设定了相应的净资产收益率标准 ,这就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为
了达到该标准而进行盈余管理,整体表现为净资产收益率及格线 10%与 6%边际区间内公司
数量高度密集(蒋义宏、魏刚,1998;孙铮、王跃堂,1999;陆宇建,2002 )。此后诸多研
究采用可操控应计项目法更进一步证明了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过程会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
管理,并发现监管机构政策的变化同样会带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调整(陈小悦、肖星、
过晓艳,2000;原红旗,2004;张祥建、郭岚,2007 )。
但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仅仅是盈余管理方式之一,上市公司还有可能通过改变交
易时点、生产决策、以及关联交易等实际业务的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来达到股
权再融资目标(魏明海,2000 )。因此,仅仅通过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法可能无法把握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全貌。在这一认识的引导下,国外近年来已经开始研究实际业务盈余管理
行为的存在性与影响因素(Roychowdhury, 2006;Daniel, 2008 ),结果发现为了提高利润,
上市公司可能会采用扩大生产量、降低销售价格以及降低研发费用等可操控性费用来达到降
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额和减少费用的目的,从来实现利润调增的盈余管理。
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行为主体是管理层,他们可以决定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和会计估
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以及交易事项发生时点(魏明海,2000 ),但在我国上市
1 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中的再融资指股权再融资。
2 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最初有明确规定是在 1993 年 12 月 17 日《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
暂行规定》中,要求“连续两年盈利”;1994 年 12 月 20 日将该标准调整为“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三年
平均在 10%以上”;又 1996 年 1 月 25 日和1999 年 3 月 26 日进一步变动为“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每年均
达到 10%以上”;以及“三年平均在 10%以上,同时每年不低于6% 。”
2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环境下,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所反映的是大股东的意志(李志文、宋
衍蘅,2003 ),因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也就是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