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盗跖——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缩影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盗跖——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缩影
白艳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以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这一背景下,阅读了大量书籍,“盗跖”、“盗亦有道”映入眼帘,那么盗跖其人究竟如何?怀着好奇的心态,参阅了相关文献,在本文中对盗跖其人其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作了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春秋战国;盗跖;盗亦有道
春秋战国是个社会大变革时代,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传统的礼法秩序遭到破坏,新的统治秩序尚未确立。没落的贵族、新兴的地主,为扩大领土,夺取天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不已,处于战争和统治的需要他们加剧了对下层人民的横征暴敛。晏婴就曾哀叹赋敛无度而造成社会矛盾的,齐国“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孔子也曾痛心疾首地评述鲁国国政:“苛政猛于虎也!”下层人民处境堪忧,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况下,反抗者揭竿而起,“盗贼”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震撼了统治阶级。晋国、鲁国、郑国、齐国、楚国都有所谓的“盗贼”。《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所载即是一例。“鲁多盗。季孙谓减武仲曰:子盆洁盗?武仲曰:不可洁也,绝又不能。季孙曰:我有四封而洁其盗,何故不可?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若之何不能?”郑国也是个多盗的国家,聚集在“崔符之泽”。于是,兴徒兵以攻崔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墨者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他们目睹这类现象,在《墨子》里有所反映。统治者“暴夺民衣食之财”,使之“出则无衣也,入则无食也……一并为淫暴而不可胜禁也,是故盗贼众而治者寡。”战国初年,李悝“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著《法经》六篇。前四篇:贼法、盗法、囚法、捕法都是关于禁止和囚捕盗贼的。正如老子所言“智慧出,有大伪”,既然出现了特别关注盗贼的法律那就说明当时盗贼问题确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事实上这许多“盗贼”实是被压迫的奴隶,他们无法生活,被迫组织起来反抗统治者。《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大规模的奴隶起义主要有三次,盗跖起义可能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聚集于萑苻之泽(今河南中牟),执政子大叔亲自率领徒兵围剿,经过激烈搏斗,起义者寡不敌众,全部战死。楚国许多逃亡者聚集云梦之泽为盗,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统帅吴师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逃亡到云梦之泽,“盗攻之,以戈击王”,吓得楚昭王慌忙逃窜。
“盗贼”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而“盗跖”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典型。
关于盗跖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只有《庄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典籍对盗跖有零星记录。尽管这些文字记录不成系统,但我们仔细推敲仍能从中窥见其事迹之概况。其中以《孟子》为最早,《庄子》为最详。
《孟子》中只有这样两段记载:“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菜,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砂是未可知也。”“鸡鸣而起,享享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苹草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而《庄子bull;盗跖》则独立成篇,记载盗跖率众“休卒于泰山之阳” ,有“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抠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给当时的贵族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而对盗跖与孔子的辩论记载的尤为详细、精彩,当孔子提出“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休兵罢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时,盗跖早已不屑一顾,严词拒绝。其言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之下,庄子给予盗跖极高的评价,并且把孔子作为其对立面极尽讽刺。
那么盗跖是孟子所说的“擎擎为利”的不义之徒,还是庄子所谓反抗传统统治秩序的英雄?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
文献中有时称盗跖为“跖”。 跖,《说文》解释说:“足下也。”段玉裁注:“今所谓脚掌也。”《史记》曰:跖,劲弩。按弩以足踏张之,故日跖或借蹠为之。”《淮南子.主术训》:“民之为生也,一人蹑耒而耕,不过十亩。”高诱注:蹑,踏。”据此,跖、蹠,义同,作踢、踏解。跖、蹠,就是用脚踏来拨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动作。“蹑耒而耕”则泛指农业生产。因此,跖、蹠就转为对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的习惯称呼。《史记bull;伯夷列传》中张守节正义曰:“蹠者,黄帝时大盗之名。以柳下惠弟为天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蹠。” 结合上引孟子的记述可知:孟子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