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之风 亲情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惜字之风 亲情传承      在旧时宜兰,每当夜幕降临,总会有拾遗人出现在街头,他们身背贴有“敬惜字纸”的纸篓,手持火钳,细心寻觅着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纸,若有发现,便极为小心地用火钳将其夹入纸篓,纸篓装满后,他们迈着蹒跚的步伐,回到伫立在文昌宫旁的尖塔式的惜字亭旁,将纸篓字纸倾入其中进行焚烧,待到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无论刮风下雨,宜兰社会名流便齐集文昌宫内,推选德高望重者为主持,举行隆重仪式,演戏设宴,张灯结彩,气氛极为热烈,祭礼结束,主持手捧苍颉牌来到惜字亭内,将一年所焚烧的字灰,装入一个巨大的香盒内,在全县数千学子士绅的护送下,香盒被送至北门外渡船头的小船,并在飘飘彩旗和铿锵鼓乐声中,香盒被放入水中,缓缓沉入,回归大海母亲的怀抱,此便是古时惜字习俗的一幕。   古人对字为何如此虔诚?因为在古人观念中,字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它的诞生,使人类摆脱蒙昧与野蛮,使文明走向繁荣与昌盛,使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传说当苍颉创造文字时,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因为弥弥苍天知道,天机将不再能保守,人类的新纪元已经开启了。字也关系个人命运,恰如清代著名诗人陈玉澍曾在《院道港惜字会碑记》中所载:“字能使昧者哲,拙者巧,窒者达,贱者尊;为胥吏薄书之用,为庙朝诏?戎?文,为士人科名之阶,为国家富强之本。”识字之人可掌控他人,发号施令,宏图大展,而不识字之人则只能仰人鼻息,供人驱使,任人鱼肉,正因如此,许多贫寒人家为能使后代识字而不惜砸锅卖铁。   然而惜字习俗并非随文字肇始而产生,根据学者考证:“惜字之滥觞,约起于宋元之际”,“盛行于明清之时”,这与文昌神信仰的普及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文昌神本为梓潼神张亚子,梓潼学子赴考之前,常往庙廊祈祷庇佑,却多能如愿金榜题名,于是视其为主宰文运科举的专职神邸,随着宋元科考兴盛,梓潼神也日益受官府注重,景定五年(1264),宋理宗诏封梓潼神为“忠文英武学德仁圣王”。以敕封的形式肯定了梓潼神的职能。元仁宗延?v二年(1316),梓潼神又被朝庭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梓潼帝君”与天上文昌星合二为一,在科举盛行的年代,文人为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自然对“文昌梓潼帝君”膜顶崇拜,使文昌神崇拜遍及全国。   随着文昌信仰的普及,许多有关文昌信仰的书籍也随之流行,主要有《阴骘文图说》、《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文昌帝君惜字真诠》、《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等。此类书籍以“功过格”的形式劝喻人们尊重文字,敬惜字纸,若是珍惜字纸,爱护书籍,则可计上若干功;反之若是糟蹋字纸,破坏书籍,则要计上若干过。功过相抵,若积功甚多,人们则会延年益寿、福运连绵、子孙满堂;若积过甚深,人们则会身体破残、厄运连连、家破人亡。书籍还列举许多例子,如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纸十几年”而“中状元,做到尚书,拜宰相”。通过功过格的宣称,使敬惜字纸观念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并形成惜字习俗。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风鼎盛,因此惜字习俗极为盛行,拾遗人、惜字炉随处可见、甚至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透露着惜字习俗。为了惜字,床俱、碗筷、内衣、香皂、炮竹等许多日常生活用品被禁止铭刻文字,而只能以图案标识。清代台湾教育官员多由福州人充任,榕籍官员在台任职期间,除了兴办学校、推行教化外,也悄然将惜字习俗引入台湾,如台湾府学的文昌阁便是仿福州文昌阁样式建立,许多惜字亭也是在榕籍官员的倡导下得立,使台湾惜字之风蔚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台传播,密切两岸的文缘,时至今日,台湾许多县市还经常举行仪式,重现昔日惜字之俗。   惜字不仅是珍惜文化之举,更被视为是善举,因此旧时许多慈善组织将惜字纳入业务范围之内,与“育婴”、“济贫”、“养老”、“助残”等善举并列,善堂善会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为了能维系支出,福州官府甚至购置田地,所收取田租专门用于惜字之用,鼓山镇后浦村仍然立有清道光23年(1843年)的耕田碑《严谕各佃不准拖欠官置惜字田租谷告示碑》。   惜字习俗曾被斥为封建迷信糟粕,渐渐堙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公允而论,它在某种程度上对福建人文鼎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一方面使文风澄清,明清时期福建为刻书重镇,刻印书籍流通天下,可是却极少有书坊刻印淫秽书籍,且书籍刻功细致,善本极多,这可以归功于惜字风俗。在“敬字纸功例”中明文规定凡是“怪异淫乱”之书应立即焚毁,可以记录“百功”,若是胡乱刊印,将被记录“百过”,遭受厄运。当时坊间盛传有个叫许百川的福建画家,极擅长人物素描,但所做之画多为春宫画,结果手掌被雷打断,媳女被土匪截去掳去,儿子被杀,房屋被毁,其厄运均是“不惜字”报应,使许多文人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它使百姓在日常生活认识到文字的神圣性,使他们崇尚知识,珍惜书本、以学为荣,使书香满城,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