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游访清凉山石窟.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访清凉山石窟   延安是革命圣地,而清凉山曾是中共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单位的所在地,因此也是红色旅游中的一个重要景点。   作为革命根据地,延安早已名闻天下,但延安地区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其中的佛教石窟艺术却鲜为人知,其历史文化价值,更是知之者甚少。清凉山的万佛寺石窟位于延安市区,且颇具规模,但很少有人介绍和研究,为此我们打算一探究竟。   万佛寺有10多个洞窟,现保存有佛教雕刻艺术的洞窟仅有4个。1937年1月至1948年3月期间,中央印刷厂就设在这些洞窟里面,因此这里也是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文物遗址,不过这些洞窟里面已经没有当年印刷厂的任何痕迹,只留有窟外文物部门所立的碑记。   1号洞窟即当地人俗称的万佛洞。窟外有现代重修的木构窟檐,窟内平面大体呈横长方形,宽约17米,深约13米,高约8米。窟中央凿石成佛坛,佛坛高约1.40米,横宽约11米,进深约5米。佛坛上面左、右两侧各有屏风般的石壁与窟顶相接,而这种形制实属少见,在新疆、甘肃、河南、四川等地的石窟中都不曾见过,与陕西富县石泓寺、子长县钟山石窟佛坛上有四柱或八柱连接窟顶的形式也颇不相同,非常值得关注。   佛坛上两屏石壁之间的主尊造像原为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已毁无存。现在的三身佛像及两身弟子像均系1985年重塑。在窟顶即佛坛上方两石屏壁之间,雕有八角覆斗式藻井三个,图案精美。   两侧的屏风般石壁四面满刻层层排列有序的小千佛,这些千佛身高仅20余厘米,但姿态各有不同,或支颐沉思,或左顾右盼,神态生动。据有关资料介绍,造像中有北宋元丰元年(1078)的题记,由此可证该窟为宋代开凿。壁面间也凿有佛龛,雕刻有佛、菩萨、罗汉、弟子像等,其中的地藏菩萨、游戏坐菩萨的衣饰、身姿都颇有特色。   另外,屏壁间还刻有十五级佛塔和佛传故事等颇为丰富的内容,不过具体情节有待进一步考证。四壁也满刻千佛、说法图或故事画等,但大多风化漫漶,内容难辨。   窟门南、北两侧上部各凿有一龛,北侧龛内雕刻普贤菩萨,身旁有一象;南侧龛内雕刻文殊菩萨,旁有一人牵狮。两身菩萨均为游戏坐姿势,体躯丰润,比例匀称,姿态自然,衣纹流畅而富于装饰性。头上宝冠和身上所佩璎珞、璧??、锦带等都雕刻得非常精细、华美,为宋代菩萨坐像中比较完整也颇为优秀的作品。   纵观整个洞窟,令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感慨。据说该洞内四周石壁刻有浮雕1万余尊,故名“万佛洞”。看着这一身身小小的佛像,似乎看到了1000多年前工匠们在阴暗的洞窟中一锤一锤地在崖壁间敲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宗教的热情、信心和希望,似乎并不感到单调、枯燥。而从偶尔出现的一两身悠然随意的游戏坐菩萨身上,则能感觉到工匠时而奔放出的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号窟在1号窟南侧,据窟门前碑石记载,1931年1月至1948年3月,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装订车间”。   2号窟窟内平面略呈方形,前宽5米,后宽5.7米,深4.8米,高4.6米。窟无前壁,呈敝口状,门窗是现代重建的。   东壁(正壁)分上、下两层高浮雕,上层横列三坐佛,其间各有一身弟子立像;下层即三坐佛,下方有八身罗汉。   北壁上层为普贤菩萨乘象,南壁上层为文殊菩萨乘狮,两像左右均有足踏祥云的侍从。狮、象旁紧随的驭手大步行进着。象的驯顺、狮的凶猛,行进的坐骑、沉静的菩萨、疾走的驭者,互相衬托,动与静、猛与驯、疾与缓的结合巧妙而生动,对比强烈,饶有趣味。   南、北壁下方各有四身罗汉(已残毁),与东壁下层八身连起来成为一横条状的十六罗汉。罗汉形象各异,多姿多态,富有个性。   南、北壁西侧即近窟口处各雕天王立像一身,戴盔,着铠甲,双手扶钺,气宇轩昂。   窟顶中间的藻井亦为八角覆斗式。   该窟内的雕刻造像虽然也是宋代作品,但其天王像的服饰尚存唐代风格,只是较唐代显得更富于装饰性。   3号窟在2号窟南侧另一个院子内。据窟门前碑石记载,1931年1月至1948年3月,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对开印刷车间”。   3号窟窟内平面呈竖长方形,宽6.7米,深9米,高4.8米。窟无前壁,呈敝口状,门窗也是现代重建的。据窟内有关简介,此窟又叫弥勒洞,建于明代,但根据洞窟内的游戏坐菩萨、千佛等造像特点来看,应该也是宋代开凿。   窟内东壁(正壁)前方有高约2米的九级莲台,上坐一身高1.8米的弥勒佛,袒胸露脐,阔鼻薄嘴,两耳垂肩。   东壁(正壁)除接近窟顶的边沿雕刻有一排小千佛外,整个壁面是整齐凿痕的平面,不曾有雕刻过造像的痕迹。   南、北两壁除接近窟顶的边沿雕刻有一排小千佛外,其壁面大部分也是整齐凿痕的平面,只是在西侧即靠近窟门的下方对称地开有一龛,龛内各塑一游戏坐菩萨,造型与1号窟中的游戏坐菩萨相同,也是一腿高高翘起放在坐台上,另一腿下垂踏在莲花上。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