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丹霞风光
丹霞风光 “丹霞”名称由来 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可简单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教授在粤北丹霞山调查时提出“丹霞层”;中山大学地质系陈国达教授提出“丹霞地形”概念并推动了华南丹霞地形的研究;20世纪40-70年代末,中山大学地理系吴尚时、曾昭璇教授将红层地貌作为独立的岩石地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地貌学家、中山大学地理系黄进教授对中国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中国27个省市区700多处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国。1991年在广东省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丹霞山是丹霞地层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提名引地、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东经113°36′25″至113°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 与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山 。 丹霞文化 旅游地图 韶关丹霞山别名:淡夏山。 公园主要分为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仙人迹景区与锦江画廊游览区。到现在为限,已开发丹霞山有丹霞景区的长老峰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翔龙湖游览区。锦江画廊和巴寨景区是以自然山水观光为主,集科普、攀岩、考察、探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区。 丹霞传说 在我国民间,关于丹霞山的由来有这样有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丹霞山上有一个木佛精。 一天,木佛精抓了一对情侣,阿丹和阿霞。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逃离苦海。木佛精身上有两件宝贝,火葫芦和水葫芦。若要逃生,得先把两件宝贝偷走才行。一天,木佛精喝醉了,阿丹和阿霞看逃走时机已到,准备逃跑,但不小心踢到了木佛精身边的茶壶,惊醒了它,木佛精马上起来追赶他们。它打开火葫芦,烈火沿着阿丹、阿霞逃跑的方向一路燃烧,最终,两人全身被烈火烧得通红,变成了一座焦岩。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人面石。后人为了纪念阿丹、阿霞宁死不屈的爱情故事,就把这里取名叫丹霞山。 丹霞人文 丹霞山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点。相传人类始祖女娲曾在丹霞山造人,并取五彩石补天。舜帝南巡时也曾在丹霞山登山奏韶乐。历代不少文人墨客赋诗题咏,怀古忧今,僧道纷至,香火大兴。隋唐时期就已是岭南风景胜地,为众多圣贤和文人墨客所向往,留下了许多的传说、诗文、崖刻与碑刻,仅在长老峰主景区一带现存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就有130多处,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鉴性。丹霞山现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石崖遗址共80多处,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雨后丹霞 丹霞历史文化 相传人类始祖女娲在这里取水造人即成,在锦江采五色石补天而就,并卧于江畔,脱身成石。舜帝南巡曾在丹霞登山奏乐,命三十六石,此后历代文人僧侣纷至,香火大盛。隋唐以来成为岭南风景名山和佛教胜地,留下众多诗文,游记,碑刻与摩崖。遍布全山的天然洞穴有几十处被开辟为道场,保存至今并已经修复一新的锦石崖石窟寺和别传禅寺香客如云,游人不绝 双囍墙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