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课件.ppt

第8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课件

附近相轨迹 相轨迹的起点从(2,0)开始,收敛到(0,0)点。可见奇点(0,0)是稳定焦点。 附近相轨迹 相轨迹的起点从(5,0)开始顺时针移动,在(-4,0)点附近转向后趋于无穷,可见奇点(-4,0)是鞍点,是不稳定奇点。 2.利用 MATLAB判断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激振荡 具有滞环非线性的系统如下图所示,其中非线性特性特性参数M=4,?=1。分析非线性系统是否有自激振荡存在,若有,求自激振荡的参数。 在命令窗口执行以下程序,在复平面内画出-1/N(A)和G(jw)曲线 A=1:0.1:20;%A的范围和步长 M=4;delt=1;%定义非线性特征值 disN1=4*M/pi./A.*sqrt(1-(delt./A).^2)-j*4*M*delt/pi./A.^2;%非线性部分的描述函数 disN=-1./disN1;%负倒描述函数 w=1:0.01:200;%频率范围和步长 num=4; %线性部分传递函数分子 den=conv([1 1 0],[1 2]); %线性部分传递函数分母 [r,i,w]=nyquist(num,den,w); plot(real(disN),imag(disN),r,i); grid; 结果见下图 随着A的增加,-1/N(A)曲线由右向左移动,随着w的增加,G(jw)曲线由下向上移动,G(jw)曲线和-1/N(A)曲线相交,系统出现稳定的自激振荡。 将交点处的图像局部放大 交点处的坐标为(-0.978,-0.1963) 用下面的程序求出自激振荡的幅值和频率 A0=spline(real(disN),A,-0.978) ;% 用样条函数插值出-0.978处的幅值 w0=spline(i,w,-0.1963) ;% 用样条函数插值出-0.1963处的频率值 求出自激振荡的频率w0=1.14,自激振荡的振幅A0=5.08 自动控制原理 * 本章结束,谢谢。 第1章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1章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 自动控制原理 * 在区域Ⅰ内,e>0,m=M,系统方程为 (8-26) 由(8-26)式可得等倾线方程 等倾线是平行于e轴的直线,其中有一条特殊的等倾线,即当a = 0时的等倾线 ,此时,相轨迹的斜率与相应的等倾线斜率相等,全部相轨迹曲线都趋近于该直线 。相轨迹曲线簇Ⅰ如图8.18(b)右半平面所示。 在区域Ⅱ内,e<0,m = -M,系统方程为 (8-27) 比较方程(8-26)、(8-27)可知,其相平面图对称于原点。利用对称性求得相轨迹曲线簇Ⅱ如图8.18(b)左半面所示。  自动控制原理 * (2)滞环继电特性 图8.18(a)所示的非线性系统中,若继电器元件换成如图8.19(a)所示的滞环特性,则该非线性特性可用以下方程描述: 在>0时的平面内,分界线为e = + 。在<0的平面内,分界线为e = - 。它们把相平面分为两部分。其右半平面,系统在+M信号作用下,系统方程为式(8-26),相轨迹为曲线簇Ⅰ。其左半平面,系统在-M信号作用下,系统方程为式(8-27),相轨迹为曲线簇Ⅱ。相平面如图8.19(b)所示。在阶跃输入作用下,系统的运动轨迹如图中粗实线所示。相轨迹收敛于稳定极限环,极限环随 的增大而增大。 自动控制原理 * m M e -M (a) - - m M -M (a) e 图8.19 滞环继电型非线性系统 图8.20 死区继电型非线性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 (3)死区继电特性:图:8.18所示的非线性系统中,若继电元件具有如图8.20(a)所示的死区特性,则可用以下方程描述 当 e> ,m = + M 当 e<- ,m = - M 当 - <e< , m = 0 分界线为e = + 和e = - ,它们将相平面分为三个区域,如图8.20(b)所示。在区域Ⅰ、Ⅱ中,系统方程分别用式(8-26)、(8-27)描述,相轨迹分别为曲线族Ⅰ、Ⅱ。在区域Ⅲ中,m = 0,系统的误差方程为 可求得相轨迹的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