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PPT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疲劳(fatigue)按照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成不 同的种类,如运动疲劳、劳动疲劳和工作疲劳 等。按照疲劳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躯体疲劳 和心理疲劳。 运动性疲劳:由运动引起的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982年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给出了运动性疲劳的 明确定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点水平 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的正常现象,没有疲劳就 没有训练。运动性疲劳是衡量运动负荷是否足以刺激 机体产生适应变化,达到新的适应水平的可感知指 标。 运动性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后来的训 练,并可能导致过度训练。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根据发生的部位和机制将运动性疲劳分为外周疲劳 和中枢疲劳。 1 运动性外周疲劳(exercise-induced pheripheral fatigue) 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 缩强度的现象。 剧烈运动后可引起骨骼肌发生下列变化: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酶进入血清数量增 加,如血清CK;离子代谢和能量代谢改变:H+浓度 增加,能源物质大量消耗;细胞膜的微细结构变 化: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膜静息电位改变。 2 运动性中枢疲劳(exercise-induced central fatigue) 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 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 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需要的现象。 运动至疲劳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ATP、CP和糖 原数量明显下降;脑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数量增加, 氨含量上升等。 这些变化均可引起思维和意识变异、肌肉无力、呼吸 急促等疲劳现象。 二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凡运动神经元本身兴奋性的改变或运动神经元无力重复 传导动作电位至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前部位,都会导致 运动性中枢疲劳。引起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的原因 有多方面,如血糖浓度下降、脑内氨增加,自由基生成 过多、5-羟色胺和Y-氨基丁酸浓度升高等。 (一)脑内代谢变化 1.脑细胞内糖的大量消耗; 2.ATP/ADP比值下降,AMP生成增多,氨的产量增加; 3.氨的清除能力下降(糖消耗—谷氨酸减少—氨清除下 降),氨干扰脑内正常神经递质作用的发挥。 4.乙酰胆碱(Ach):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物质,调节 机体运动。当神经肌肉接头处Ach不足,堆积均可引起 运动性疲劳。 Ach还与学习记忆行为、觉醒状态维持及心血管系统活 动、摄食、体温的调节有关。 (三)其他因素 某些感染与疲劳有关,如感染流感病毒和EB病毒后可 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是由于感染后免疫细胞释 放的细胞因子作用。 三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运动性外周疲劳主要指发生在直接参加运动的骨骼肌细 胞。运动项目不同,主要参与能量供应的代谢系统不 同,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不同。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表现为:磷酸原、糖原的大量消耗,乳酸的生成和 大量堆积。 2.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表现为:肌糖原的大量消耗、血糖浓度的下降、体 温的升高和水盐代谢的紊乱等。 运动时间超过15min:体温升高可致疲劳; 运动时间在60min内时:肌糖原大量消耗可致疲劳; 运动时间超过2-3h,血糖浓度下降,水、电解质代 谢紊乱,等均可引起疲劳。 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的生化特点 在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发生的代谢原因不同,因此,在训练实际中,要针对产生疲劳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抗疲劳措施。 四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传统的学说:能源物质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 说;内环境紊乱学说;调节机能下降学说。 肌 肉 疲 劳 控 制 链 突变理论 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时,伴有控制链中断,可能与能量 供应不足、调节紊乱、兴奋收缩和放松偶联的损害有 关。其间关系可用突变理论解释,它把疲劳时细胞内 能量消耗、肌肉力量下降和兴奋性等关系连接起来, 把疲劳看成是综合性表现。 ①单纯能量消耗,不存在兴奋性下降,继续会引起强 直。在运动性疲劳中不可能发展到这种地步。 ②带突变性的综合疲劳,突然力量下降,兴奋性突然 崩溃,能量储备进—步下降,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③综合性能量消耗和兴奋性下降,但没有突变。 ④单纯兴奋性下降,无能量消耗。 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解网络 冯伟权1993年提出的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1)中枢疲劳的生化因素:ATP减少,GABA和儿茶酚胺 增加,血糖降低,,5-HT和NH3增多。 2)内分泌调节紊乱:运动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活动加强,皮质醇分泌增多,分解代谢加强,适应运 动对代谢需求,同时性腺分泌睾酮减少,合成代谢减 弱;长时间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