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汽液相平衡系统的分类PPT
精馏章节;汽液相平衡系统的分类;一、泡点计算
1、泡点计算与有关方程
已知 ;①平衡常数与组成无关的泡点计算;1、混合物的相态 ;2.? 名词解释;①关键组分;③分配与非分配组分 ;4、吉利兰(Gilliland)关联图求理论板数N;4、进料板位置 ;6、简捷法计算理论板数步骤 ;汽液相不均匀性对板效率的影响;2.5.8.物性的影响
◆液体粘度
粘度高,两相接触差,扩散系数低,传质速率低,效率低。
精馏:一般在较高温度下操作,效率要高;
吸收:一般在较低温度下操作,效率要低。
◆密度梯度
由于易挥发组分气化,靠近界面处形成一个密度较大区域,位于低密度液体之上,产生上下环流,从而提高传质系数。;◆喷雾状态
表面张力梯度对液滴生成的效应:;2.特殊精馏 在 和 的溶液中加入一个新组分S,使它对原溶液中各组分产生不同作用,从而改变原溶液组分之间相对挥发度,使系统变的易于分离。 既:特殊精馏为既加能量又加质量分离剂的精馏。;2.4.1 萃取精馏 ;加入萃取剂的原则;溶剂的作用:;恒沸精馏流程 (1) 系统有一对二元共沸物 ;。当塔顶产品不合格时,不能采用加大回流的办法来调节。一般调节方法有:①加大萃取剂用量; ②减少进料量,同时减少塔顶产品的采出量。这也就是在不改变下降液量的前提下加大了回流比。;点效率与传质之间的关系; 可以预料塔径影响:;吸收章节;; 与等分子反向扩散速率方程相比,单向扩散时多了一个因子
或 , ,我们称之为漂流因子(数),它
反映了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主体流动作用 ,对
吸收愈好,这就如顺水推舟,水流使船速加大,故称之为漂流因
子。若 , ,主体流动的影响可略去。 ;双膜论;;;;;同理可得:;;物理吸收:A的扩散通量即通过液膜传递的量
化学吸收:液膜传递的量+液膜中A与B反应消耗量
膜中反应通量(图3-12)
增强因子:化学比物理吸收增加的倍数( )
化学反应速率与纯物理吸收速率的倍数
;1.化学吸收由于化学反应存在,降低液膜阻力,提高了反应速率(提高了液膜传质系数)
2.气膜:化学平衡改变了A的气相平衡分压,增大了推动力;微分时间内,面积为F,厚度为dx的微元体积,
扩散进入量-扩散流出量-反应量=积累量;扩散-反应微分方程;图3-(23-28);(4)逆流效果最好
提取系数为1,即传质单元数无穷大,
若A1,
塔顶达到平衡,气体溶质完全被提取
若A1,
吸收富液处于饱和态或吸收剂用量不足,
(5)A10,四种混合状态提取系数区域一致
(吸收剂用量很大或不可逆反应m=0)
无液泛、动力消耗的并流更合理
;3.8.2中试组织;2、贫端挟点操作(LEP);3、无挟点操作(UP);2、三角形相图中辅助线的作法及应用:; 结论:萃取分离效果取决于两相区大小和联结线斜率,而这两因素又为所选择萃取溶剂和操作温度决定。;已知某混合物组成XF,萃余液组成XR,拟用纯溶剂S进行单级萃取,溶解度曲线如图示。在操作范围内溶质A的分配系数kA=1,试说明用作图法求加入萃取剂量?;4.3.1 单级萃取;;错流,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 ;(2)解析法;4.3.3多级逆流萃取;D点为F与E1、R1与E2、R2与E3·······RN与S的差点;相际传质;滴内传质;液滴凝聚阶段; 发生液泛的情况有两种:;转盘塔的操作区域;(1)等温降压过程是应用最方便得一种流程。流体经升压后达到超临界状态,到达状态点1,流体经换热后进入萃取器与物料接触,溶解溶质,此过程压力保持不变,在状态点2。然后萃取物料通过减压进入分离器,到达状态点3,此时由于减压而使流体的溶解能力下降,溶质析出,减压后的流体经压缩后回到状态点1,进行下一个循环。;(2)等压情况下,通过改变过程的温度也能实现溶质的萃取和分离。但温度对溶质溶解度的变化比较复杂,
a.等压升温,密度下降,溶解度下降
b. 溶质的蒸汽压升高,溶解度增加
较高压力段,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
降低压力段,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3 萃取循环过程及其能耗
(1) 流体循环方式
超临界流体的循环有两种方式,即:压缩机循环和高压泵循环。前者流体在循环过程无相的变化,而后者循环过程流体发生相的变化。
①泵循环过程:
②压缩机循环过程:;9、反胶束的含水量; 蛋白质进入反胶束溶液是一种协同过程,即在宏观两相(有机相和水相)界面间的表面活性剂层,同邻近的蛋白质发生静电作用而变形,接着在两相界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