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陶瓷铭文中的堂名与画工题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炉陶瓷铭文中的堂名与画工题款   陈炉窑在明代广泛借鉴磁州窑白地黑花工艺,在清代开创了香黄釉及复色釉戳印花、青花、铁锈花等工艺,民国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陈炉窑瓷器上很多带有铭文、题跋,反映了窑工的思想意识和境界,其中堂号款是重要的题款内容。   堂号在陶瓷史中出现的年代,有据可查是江西景德镇明代中叶。在陈炉窑调查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带有堂号的标本器物,工艺手法主要有三种:1、戳印法,以瓷土作章坯,戳印在器物底部、腹部;2、模印法,制模时一次定型,经翻模后成型;3、书写法,在器皿上书写。堂号、姓氏主要有:聚盛堂、万顺堂、复魁堂(穆)、孟明堂(孟)、久生堂、五福堂(武)、仁寿堂(任)、富贵堂(陈)、徐和堂(徐)、善厚堂(催)、百忍堂(张)、余和堂、仁义堂(王)、裕庆堂(张)、新兴堂(王)、述德堂、德顺堂(李)、精善堂、荣义堂、三兴堂等。   戳印堂号汲取传统印章制作方法,因地制宜地采用瓷土原料作章坯,方法简单易行。具体步骤是将制瓷泥料反复揉搓拍打成所需坯体的大小,阴干素烧后在坯体上任意刻划,形成不同铭文的印章,由此将这种方法称为戳印。戳印又分单印和双印交替并用,堂号与个人印章并用。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碗内发现有近千种章印纹饰的图案。例如“复魁堂”民国青瓷小洗,腹部线刻“民国十五年重阳,仙舟仁兄阁下玩。弟穆国瑞敬”字样,后用个人印章,底部戳印堂号,堂号为篆字阳刻。这种装饰手法沿用了清代陈炉窑碗内抵手纹的方法。清代的抵手纹图案很丰富,有人物、动物、植物、云纹、回纹、文字、飞禽、走兽等,多达上千种。抵手纹的使用是为了确保碗盘在烧造中免于爆裂,经过抵手工具的锥打,加强了底心的密实程度,同时减薄了胎体的厚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   模印堂号如“孟明堂”鸡娃灯,模印很规范、简练。此做法继承了耀州窑宋代模印技术,但没有宋时的纹饰多样而富于变化,且在制模时易失误成反字。   堂号书写比较随意,无固定的位置和尺寸大小,多在器物的肩部、腹部和口沿部。有的根据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的布局而定位,还有的为添空白或依据体积大小而定位。书写的颜料多以青花和铁锈化颜料,有个别用黑釉稀释书写。格式有横书和竖书两种。   陶瓷堂号的功能效应大致与姓氏堂号相同。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传承中,姓氏堂号是同姓、同宗、同祖先人的徽号,是以同姓家族的子孙祭祀祖先和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有启迪后人、联络族群、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加强凝聚力之功能。陈炉窑陶瓷堂号的创立、命名及其功能效应与婚氏堂号有相同之处,此外还有现代商品广告的效果。陈炉窑在制瓷过程中所形成的“三行不乱”“四户之分”的特点,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故在清代的“重修窑神庙”碑上的留下了近百名募捐人的商号、窑号和铺号。陈炉窑陶瓷堂号的命名,有以血缘关系命名的,也有科举功名、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良好祝愿、训勉后人、吉祥语等类的。   陈炉陶瓷堂号不少是在姓氏堂号的基础上创新而来。以陈炉窑“孟明堂”“仁寿堂”“五福堂”为例,三家堂号均以姓氏明表和暗表了家族的姓氏,“孟明堂”的“孟”与“梦”是同音字,其含义是黑暗中的人们梦想光明。炭窠里采煤需用量大的灯具,孟家模制的鸡娃灯“孟明堂”款既明表了姓氏,又暗喻了上述含意“仁寿堂”的“仁”与“任”同音,“五福堂”的“五”与“武”同音,有吉祥之意,暗表了姓氏,比传统姓氏堂号有新的创意。   陈炉窑堂号“富贵堂”是陈姓家族的堂号,“富贵”是人名,是民国画匠中名望颇高的画匠。拥有“富贵堂”堂号的陈氏家族不是当地人,祖籍河北,在陈炉窑为人处世本分厚道。画匠中还有“艾智斌”,为江西人,此人原是国民党某营营长,因在战斗中伤残被国民党部队遗留在陈炉窑。艾氏有文化,能写会画,经陈富贵到各家作坊绘画谋生,成了民国陈炉窑的知名。留有作品花瓶,题跋落款为“富贵老兄留念”。艾智斌、陈富贵二人的瓷绘,于山水、花卉、楼台、人物、动物、飞禽、鸟兽均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复魁堂”瓷器是清代举人(文举)之子穆国瑞家造,反映了民国时期青瓷的烧造并没有中断,为耀州窑青瓷烧造的历史填补了空白。   明代有山西移民到陈炉,靠烧制陶瓷器为生,多居住在立地坡、上店、陈炉三镇。明代立地坡“宝山寺醮立记”香幢石刻记载,该寺的供养人均来自山西荥河县、平阳卫和汾州。另外,陈炉调查试掘中发现的山西会馆基址,则表明山西移民成立会馆以与家乡交流沟通。其堂号仿效山西票号和传统姓氏堂号而有所创新。堂号的命名与清代文人名士有密切的关系。清代陈炉举人崔乃镛在康熙辛丑年(1721年)任翰林院庶吉士,曾先后任云南寻旬州、东川府知府、湖北督粮道,他怀有对家乡的厚爱,著有《悟风笔记》《陈炉风土志》,并写有《炉山图歌》和一些歌咏陈炉制瓷业的诗词,如“一轮旋转地浮空,范土为形物象工。炽炭洪炉如炼石,前民利用酬神工。”展示了陈炉窑制瓷的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