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人世界中“孩子”称谓高频的文化批评意义
摘要:“孩子”这个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许多早过了孩子阶段的成年人(尤其是大龄青年)仍然乐于称呼自己为“孩子”。本文通过关注这一新出现的词语使用现象,探讨了其心理实质和背后的时代与社会原因。以语言反映社会和思维为切入口,以分析青春小说“孩子”的语境等为例,提出“孩子”使用频率的上升不仅仅是词语现象,更是社会问题,指出其使用频率上升与社会的计划生育政策、消费社会的背景以及大众传媒相关。
关键词:“孩子”;计划生育;消费社会;时尚符号;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H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134-04
作者:陈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批评专业07硕;四川,成都,61006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三十岁左右的人还在称呼自己为“大男孩”;在娱乐节目里,主持人常常把已不年轻的明星称作“男生”、“女生”;在以“80后”为代表的青春小说中,“有着忧伤眼神的孩子”更是这类小说的招牌形象;而如果在新浪博客搜索栏中键入“孩子”搜索作者,将会出现162030这令人咂舌的数字。显然,“孩子”这个词,在我们成人世界中如此高频度地使用,已经成为不能不令人关注的现象。
伯特兰?罗素说:“我们交流科学知识的唯一工具――语言,从起源和主要功能来看,本质上都是社会的。”(p1)语言不是单纯用于表意的词语组合,更是社会结构中性别、年龄、阶层、行业、文化的复杂反映。“孩子”这个词语的使用在现代社会的悄然上升不是一个偶然,顺着这个现象深究下去,也许我们可以得到词语表象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批评意义。
一、成年人自称“孩子”的心理实质
成年人自称或互称“孩子”实质上是社会心理年龄的推迟及个体推卸责任的表现。成人与孩子的心理特征的重要区别是,孩子趋向于“索取”而成年人已学会有意识地“给予”。
我们试以“孩子”词语和形象使用频繁的青春小说为例。在这些小说中,成人主人公总是自称为“孩子”,而与“孩子”捆绑出现的是“明媚的忧伤”、“疼痛”、“残酷”、“空虚”、“颓废”、“反叛”等。这种修饰关系即表明“孩子”具有这些词语的情绪特征,即愤怒、悲伤、恐惧与不安。而阿德勒在其著作《超越自卑》中指出,这些情绪均为疏离性表现。他进一步解释说,一个愤怒的个体就是努力运用力量追求超越的人,他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反抗,他借他人的不幸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他和悲伤的人一样是处于一种希望获得更多关照的意图;而悲伤的人常常希望悲伤不要减轻,因为只有维持着,才有来自周围的许多友谊、同情,这些友谊和同情使他们感觉到人格的提升或优越;恐惧和不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要求别人的支持、注意,以至最终构筑一种主仆关系,用激烈的方法得到特殊的待遇,“不安”帮他们役使周围所有的人,成为当事人成就其支配权最重要的工具(p256-265)。
从阿德勒对拥有愤怒等情绪的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说的疏离性情绪其实就是一种索取性情绪,因为它们潜意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持续关心而成就自己的优越感。而在青春小说中那些年龄已不再是“孩子”的主人公却依然大肆彰显本是孩子心理的索取性情绪,欣赏着自己的“陇伤”、“疼痛”、“反叛”,这与其说是一种心理的不成熟,不如说是对作为成人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拒绝。
二、造成成年人“孩子”心理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带来了两个结果:晚婚晚育和独生子。这两个结果都对“孩子”的高频度使用具有内在推动作用。
1、晚婚晚育――心理年龄推迟。
在近现代,十四五岁结婚是平常事,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应该为人父为人母。而结婚生子是成人的标志。结婚意味着你从原父母的家庭分离出去,脱离了与原家庭的完全依附关系,组建与原家庭平行的社会单位,承担相同的社会责任。父母的养育义务结束,你的赡养义务、下一代的养育义务及新的社会责任开始。而生子就是实现这一过渡的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下一代的诞生使得个体的“受保护”的“孩子心理”到“保护他人”的“成人心理”的转换得以最终完成。从此以后,你作为成人的身份去教育、引导、保护你的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自主的掩藏软弱、悲伤、任性这些需要照顾的孩子色彩的情绪。生子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而这些责任要求你转换成成人的角色,表现出可以给予而不是索取的品质:坚强、勇敢、强大、快乐。
而晚婚晚育的倡导,加上就业难等社会压力,大多数青年都是在接近三十的时候结婚,生子的时间更晚。承担责任的心理年龄被大大推迟。二十几岁的人不能实现经济独立,仍在父母的庇护下,没有工作经验(如攻读高学历,失业等情况),个人生活阅历不足(单纯的读书)等都使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x VIP
- 外研版五年级上册英语Module6-01Unit1课件.ppt VIP
- 基于世界技能大赛技术规范的货运代理沉浸式模拟训练研究.pdf VIP
- 家居平面图设计方案介绍.pptx VIP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道德与法治试题(word版 有答案).docx VIP
- 螺旋离心泵设计.doc VIP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道德与法治试题(word版 有答案).docx VIP
- 6T厨房管理课件.pptx
- 每日听书《我有自己的宇宙》导读.pdf VIP
- 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试题附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