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大陆当代陶艺走进台湾
10月的台湾陶瓷重镇莺歌,“文思?物语――大陆当代陶艺展”历经3个月的展出于莺歌陶瓷博物馆完满谢幕。它与“测量?探底――台湾当代土象展”同期亮相,成就了两岸陶艺界一次具有空前意义与深度的“对话”。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美术馆组织“文思?物语――大陆当代陶艺展”赴台湾展出,既是对去年“艺器?造艺――台湾当代陶艺展”在北京展出的友好回访,也是迄今为止大陆当代陶艺在台湾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
参展的27位陶艺家是大陆当代陶艺创作力量的优秀代表,他们积极探索陶艺在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借鉴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段,展现出当代陶艺活跃和多元的一面。展览还通过学术研讨汇集两岸陶艺界的经验与思考,共同探讨了在新的文化视野中两岸陶艺的发展前景。
长达3个多月的展期之内,大批台湾观众到场观展,文化上的共通使观众们对于大陆陶艺作品倍感亲切,日参观人数最高达7000人,这是莺歌陶瓷博物馆建馆以来并不多见的观展记录。陶艺家们也得以在两岸共建的平台之上深入了解,相互补益。
一、大陆陶艺在台湾的空前展示
随着近年来两岸艺术文化交流的深入,两岸陶艺界人士时有往来,但大陆当代陶艺被整体引介入台湾尚属凤毛麟角。在中华文化联谊会,台北县政府,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以及中国美术馆和莺歌陶瓷博物馆的积极推动下,“文思?物语一大陆当代陶艺展”得以空前的规模和相对完整的面貌踏上台湾土地,为两岸陶艺的当代交流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1 展览结构
大陆现代陶艺自20世纪70年代萌芽之始发展至今已逾30年,进入90年代,大陆陶艺走出了传统陶艺的空间并以独立的身份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格局,借助当代艺术活跃的氛围和艺术思潮的影响,陶艺作为当代变革的个文化命题,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了新的格局。它被赋予了对人性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这种思考普遍存在于当下的创作之中,使得创作中的个体性和表现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强调和突出。当代陶艺家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表达出个人声音的内心冲动变得不可遏制,于是这种当代情感与传统样式的冲突成为不可避免。
展览分为“文思”、“物语”两部分,“文思”,即介入当代的文化思考,阐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物语”,即切入本体的语言形式,展现材料个性表现的各种可能性。
2 展览呈现的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特征
两岸陶艺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源,注入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内涵,呈现出传承中的积极创造,既有着共同的延续,又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体现各自的发展面貌。从展出作品中可见大陆陶艺在两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一是艺术家以陶艺为语言,表达了自身对社会文化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注。这部分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化性与观念性,在个性的表达中透溢出艺术家深刻的文化哲思,并且通过展示、装置手段形成与环境的互文关系,使陶艺呈现出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另一个特点是艺术家在陶艺的材质,造型、烧制等形式技巧上更加深入地探索,点化出陶瓷材料的特定属性,使陶艺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本体语言。具体到作品有几种表现:
东方美学的延续
姚永康是探索东方美学在现代陶艺中延续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的作品《世纪娃》不简单追求形态上的视觉真实,也不简单追求形体上的完整,手法和技术处理率性而随意,注重内在精神的把握和主观感受的表达。许群、高振宇和郑宁的作品延续器皿的形式,将古典审美格趣的当代理解引入陶艺创作,展现了古典陶瓷美学对内在气质和精神宁静的追求,其传统文脉清晰可寻,其现代诠释鲜明可辨。
山水意境的表现
以陶瓷媒材摹写山水意境,多透过釉彩的流淌与颜色去表现,解晓明的作品《山水?唐人诗意》用质感温润的青釉来描绘“宋人山水”空灵悠远、山高云逸的意境,其看似不经意的塑造中流露出一种妙不可言的精致和生动,作品成功地将山水意境从纸张之上带到泥土之中。
文化的反思
陶艺家抽取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创作线索,以具有文化象征性的陶瓷材料表达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当下思考。白明的《管锥篇――隐语》用符号化的陶艺语言诠释其文化认识,通过烙印在作品上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记忆”,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根基和脉络的一种理解或体验。周武和张晓莉分别以古老炼金术与中国书法为线索,审视传统文化作用于现代人的某些不能移除的精神意义。
社会关怀
吴光荣的作品以种入目深刻的造型,引发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和对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思考。孟福伟作品“2008.5.12”,以自己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经历与极致写实的画面刻画呼吁心灵的持续关怀。在台湾,这种关怀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共鸣。
女性
女性与陶瓷的联系似乎从远古时代就已开始,缘于制陶曾是母系社会专属于女性的劳作,用陶瓷作为当下女性情感的表现媒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