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素朴,致玄同
编者按:叶毓山的雕塑艺术,游离于雄浑与浪漫之间,既有表现重大题材的纪念性雕塑,又有富有抒情意味的架上作品,他的《八仙》《李白》等作品,是一种以形写神的既充满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又有形式美的当代之作。
“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笔者读叶毓山先生的石雕《八仙》《李白》《桃园结义》……从心里升腾起这样的感叹。这一系列作品“笔简而形具”,可谓法素朴:崇尚“素朴”的艺术表现,致玄同:追求“得之自然”的创作观,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学精神。
叶毓山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不固步自封,没有门户之见,有意识地汲取中国传统石雕工艺精华。由于受到西方学院派雕塑系统教育,在将中国传统石雕工艺运用到石雕创作时,将两种雕塑技法融会贯通,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融入创作构思中。他的这一系列石雕创作具有如下特点: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吸纳不留于形式,而是将对内在精神的感悟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将学院教育中学习的西方写实主义雕塑技法与本士艺术有机结合,注重中国传统石雕工艺运用的当代性和适应性;在运用中国传统手法的同时,并非单纯的致力于装饰性和工艺性,普遍注重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可以说,叶毓山这一系列石雕创作是在当代寻求真正属于中国的雕塑艺术形式语言,探索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力作。
法素朴:艺术形式上的提炼
叶毓山先生的《八仙》《李白》《桃园结义》等作品,对中国传统艺术处理手法的运用独到精湛,其艺术形式的提炼汲取了中国古典艺术语言上的精华,蕴含着中华美学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讨。
雕塑中线的表现力的发挥和应用,是中国雕塑艺术区别于其他国家,具独特艺术魅力之处。追溯到良渚文化的兽面玉琮、红山文化的碧玉龙、三代的青铜器、玉器上,线的应用技法丰富成熟。线在汉画像石中更是被当作主要表现手段,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汉之后的历代中国传统雕塑中,线也都被作为重要的塑形手段。但是,由于中国目前学院雕塑教育沿袭西方雕塑教育体系的,较缺乏对于中国传统雕塑“线”的语言的深入传承和运用。
在叶毓山的《八仙之韩湘子》中可以看到,雕塑形体较少雕琢,只有肘部衣袖上方着力处,有短促锐利的三条线,刻画出形体与衣纹,待到宽大的衣袖下方不着力处,几条舒缓的线刻由细到粗,描绘了衣袖翩翩,被风吹起的感觉。由于整个大恻面上没有任何雕琢,寥寥数根线条成为塑造形体、御风而动的重要手段。短促锐利的线条和舒缓变幻的线条相结合,形成了音乐般的节奏与韵律。这种艺术处理也突出了八仙中最为英俊潇洒的韩湘子在风中吹箫,清朗放达的气质。叶毓山在创作《李白》时,更注重对线的推敲斟酌,将现实的线与虚空的线相结合,达到了整体的势的流贯,从而达到神韵的洋溢。雕塑中,李白扬起的衣袖与身体形成动势线,宛若瀑布、河流奔腾直下。从衣袖到长袍的几组衣纹随着这样的气势或湍急、或奔放,使雕塑整体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的意境与气韵。这样的线的处理巧妙地将诗人与其诗,以及气质与风格融为体。正像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中线的表现力的评论,叶毓山在他的雕塑中的线也同样是“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形体空间压缩与西方浮雕空间压缩技法有根本性的不同。西方浮雕中的压缩致力于在企位上表现空间,与之相异的是,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压缩本质是通过对形体体量的减化,使其仍具有雕塑形体的空间完整性,因而突出雕塑的神韵表达。叶毓山在其雕塑中多处巧妙运用这种手法,达到了突出神韵的艺术效果。以《八仙之何仙姑》为例,雕塑中何仙姑的面部空间被压缩到了近乎平面。在这样的平面上用几笔阳线勾勒出人物的五官,手部也用同样的压缩手法,只用微弱的起伏刻画出温婉的手部轮廓。形体空间经过压缩后,使得雕塑整体接近自然形成的石头。《八仙之张果老》则将人物面部概括成两面,依托于石材锐利的石锋,五官设置在石锋的两个侧面上,尽量压缩其真实体量,运用国画线描的技巧,用线之间的交叠,来表现形体的空间层次。雕凿的部分虽空间起伏微弱但用心更为精到。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给观者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独特的雕塑形式语言的运用,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从叶毓山运用中国雕塑表现技法的成功,可以看出:对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继承发扬不仅仅是对形式语言的模仿与应用,而是依赖于对形式语言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入理解。
致玄同:追寻贴近自然的创作观
在对叶毓山的专访中,他谈到《八仙》创作过程:“我看到这些石头摆在场地里,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每天围着这些石头观察,但没有动手。直到有一天,我从石头上看到了形象,动手刻一点点,人物就出来了。”叶毓山的创作过程生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