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成容淡定 清雅续门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成容淡定 清雅续门庭   刚刚离我们远去的20世纪,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书法艺术,乘帖学衰微而碑学大兴之际风生水起,其一时之盛自民国以降达到鼎盛。那是个倡导革新与变法的时代,所以在书画艺术上很难找到面貌肖似的两个人,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整个时代的艺术水准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历史上往往有一些特例:二者艺术风格极其相近却又各自成名,如宋代的米芾与吴琚。到近现代,何海霞几乎为乃师张大千的翻版。自何氏投张大千门下成为大风堂得意弟子直至去世,绘画与书风都极近张大千,一生也未脱其面貌,陈传席先生在点评何海霞书法时,言其“至死也未出张大千的樊篱”。此结论似乎武断,但从其书作上看,又应是的评。然而,不管争议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师徒二人是20世纪中国书画史不能或缺的艺术大家。   何海霞(1908~1998年),满族,生于北京。其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三,小名福海,学名登瀛,绘画跋款多用“何瀛”。因其母无女,14岁时改名海霞。7岁读私塾,13岁高小毕业,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924年拜北京琉璃厂民间画师韩公典为师,观摹古画。1935年,张大千先生在北京开画展,何海霞不胜钦慕,经人介绍正式拜其为师,成为大风堂弟子,其后10年间随乃师游历名山大川,临摹大风堂收藏的绘画真迹,打下深厚的传统功底。解放初期滞留西安,50年代到60年代初与赵望云、石鲁探索山水画创新,创建“长安画派”,为长安画派三杰之一。1984年回到故乡北京定居直到逝世。   何海霞研习书法的经历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   私塾启蒙至入大风堂为第一阶段,时间大致在1915年到1935年。何海霞的父亲何子元是以写字刻板印刷为生计,善书法,尤其是雕版所用的欧体、唐人小楷,甚为精到,当时北京城许多印局的线装书封面题款皆出于其手。少年何海霞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最早接触到了书法艺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是16岁时成为画师韩公典的徒弟,临摹吴门画派中明四家(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及二袁(袁江、袁耀)的作品。从传下来其1932年(24岁)时所作《寒林楼观》的题跋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何海霞书法几乎都是明清吴门画家的格调,极其清丽,不温不火。而60岁后复作《寒林楼观》图,其题跋已毫无36年前的影子。同时,我们从中也看出其字与张大千已有仿佛,应该说何海霞很早就关注张大千了。      从人大风堂到重回故乡定居前为第二个阶段,时间大致从1936年到1980年左右。钦慕张大千并入大风堂门下,是何海霞一生中最大的人生转机,所谓“世间尽有洪崖骨,不遇金丹不得仙”(王国维语)。在书画上,他跟随乃师入蜀地,游青城,登蛾眉,视野、胸襟大开,学养、识见日益丰厚,成为大千先生的得力助手,或与老师合作,或为老师代笔。此后,何海霞几乎一生都在追摹乃师。如果按唐孙过庭所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的论断,何海霞的书法直接取法张大千,应是取法乎下,常理说最容易沦为乡间塾师俗手,或只可能成为“畸人”型书法家。但从流传下来的何海霞书法作品或绘画题跋看,那些山野艺人最容易沾染的“江湖气”“蔬笋气”“头巾气”似乎与其皆无缘,其格调并不见俗,一种贵族般的超拔气息从未更改,贯穿一生。这让我们不得其解,或者是皇城根长大的他,自小就耳濡目染着气息高拔的皇城氤氲;或者是于琉璃厂学徒时,尽观历代名家之作,陶染了心胸;或者是投大风堂门下,张大千的超俗风骨令其肃然起敬,心追目摹,后又随乃师四处游历,心眼广袤,境界自然不俗。   解放初期,何海霞因张大千已赴印度举办画展,加之时局变化,本想由渝返京,取道途中却滞留于西安。1950年他迁居于西安,此后在这个十三朝古都长安生活了30多年。然这期间他几乎是固守乃师训诫,“大千体”书风贯穿始终,汉唐之雄浑书风并未使之浸染,个中原因,值得探究。这30多年,前期是各式各样的运动,能让何海霞静心作画作字的时间并不多。1976年后,政治环境大有好转,已近暮年的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绘画创作上。所以何海霞固守其师的书风,一方面是自己喜爱,更重要的是,他也真的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认真思考书法的继承与变法问题。   调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直至去世为第三阶段,时间为1984年前后至病逝。定居北京的最后14年,是何海霞一生中生活最稳定、社会威望最高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晚年何海霞的崛起,是以1975年开始应文化部之邀为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作画为标志,到1984年回到北京定居前,何海霞就已经穿梭在西安与北京间了。在这个绘画创作的高峰期,何海霞的书法艺术也到达最辉煌的阶段。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何海霞书法作品大都书写于这个时期,虽然整体上未脱乃师樊篱,但暮年的绘画创作激情与社会地位的最终确定,完全影响着何海霞的书法创作,不论画跋还是整幅书法作品都很精致,风骨已成,格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