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行:行走在书法的腹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访吴行:行走在书法的腹地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吴行是书坛的风云人物,屡获大奖。后来他因为身体等原因淡出书坛近十年,十年间他临池不辍,静心、专注地游走在古代碑帖中,他寂寞地坚守着自己为自己设计的目标。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兰亭奖”大赛中,他以一件小楷册页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在复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问鼎“兰亭奖?创作奖”。从合肥颁奖回郑后,他欣然接受了本刊的专访,道出了他精彩的书法人生和艺术追求。      谷国伟:吴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在第二届“兰亭奖”中夺得桂冠,您在学书、创作过程中的秘诀是什么?   吴行:谢谢!我淡出书坛已近十年。十年之中虽然没有间断临池、创作,但很少关注书坛的动向,我自己的书法创作也因时间问题,缺少了认知和实践上的连贯,所以,从没感觉到有什么长足的提高。只是比现在的许多学书者,少了些浮躁,能安静、专注地临习些名贤碑帖,在传统之上,收获颇多。这次兰亭奖原本也未打算投稿的,只是架不住好友的敦促和鼓励,用了一个月的上午,准备了行书和小楷两个册页,因行书册页用的是所藏旧纸,未能舍得投出去,于是就投了这本小楷册页,没想到能获此殊荣,想想多少年来对书法的钟情和追求,也有些因果之缘吧。   我的学书之路,可以说也是曲曲折折的。初学书时,懵懵懂懂,不知天高地厚,东拼西凑,敢打敢闯。靠的是聪明,虽是获了奖,成了名,倒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写下去了。后来因喜欢收藏,所见前贤的真迹渐多,才发现古代名家,无一不具备扎实的传统功底,才开始认真地临池、做功课。书法也开始渐入佳境。“吹尽黄沙始见金”,只有经过这个下苦工夫的过程,才能在书坛驻足,不至于“各领风骚三二年”。   所谓学书、创作的秘诀,我倒是没有什么发现。近三十年的摸索,有些感悟,因为现在的年轻的学书者走过的路,我都走过,说出来供诸同好借鉴吧。我发现许多的学书者,喜欢跟风,今天张三获奖了,就学张三;明天李四得宠了,就学李四,殊不知这些获奖的背后,有着许多你不知也不解的机缘。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后天又王五,你永远在跟着别人走,于是在书法圈内,你成了永远的、匆匆忙忙的过客。古人云“转益多师”,此固然重要,但跟风则是墙头之草,与其这样,倒不如抱死一家,专注而致精微,精微一到,你若不出成就,那才叫怪。   谷松章:能否回忆一下您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中第一次获奖的情形,当时的心情怎样?这次作为“兰亭奖”获奖作者,您又有什么感触?   吴行:第一次获奖大概是1986年的第二届中青展吧。领奖在中国美术馆,当时只有24岁,许多获奖者都是我心仪已久的名家。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二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国展、中青展、楹联展等等,又获过多次奖。有人戏称我是获奖专业户。其实,获奖只是你学书过程中,某一阶段创作的社会认可,这种认可导向,也许是正确的,但更多的是取决于评委群某一时段的审美趋向。每次获奖,带来的固然是兴奋,但更应该带来的是对自己作品的自我的反思,获奖后如何在这个起点上去修正和完善自己。这次夺冠,纯属侥幸,这里的许多作者的作品其实都比我写得好,只是他们的运气比我差些,许多充满个性的优秀作品,大多是不容易拿得大奖的,因为评选中,大多评委趋向于中性的创作。个性之路是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不要因未获奖而放弃,寂寞而能坚守,知白而能守黑,才能终成大道。如果你真的想获奖,那么投稿时可以往中性靠近些,离古人的影子近一些,获奖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谷国伟:您的成绩令人艳羡,这与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能否就国展投稿的一些问题谈谈您的经验?   吴行:我刚才说过了,获奖只是评委群对你某一时期作品的认可,成绩好坏和你的创作水平不一定挂钩。偶尔一次获奖,不代表你的创作状态。你的创作越有想法、作品越有个性,获奖的可能性就越小,但你的探索之路可能就越有希望。   至于国展的投稿问题,我从未思考过,更没什么经验可谈,只能说,相去传统不远,就可能接近获奖。   谷国伟:曾经在一些展览中见到您创作的二王帖学一路的大幅书作,字很大,您以为把帖学的小字放大写的难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有哪些?   吴行:我是北方人,又出生在中原腹地洛阳附近,从小到大,见到的多是碑和志。很少接触帖,小学时代整天在千唐志斋里嬉戏玩耍,受碑的影响是终身的。后来,见到帖,才发现了所谓灵动和韵致,开始钟情于“二王”书法。其实董香光将碑帖分开是有道理的。我发现,南方人写王圆润灵动,却很难达到雄强。北方人写王雄强方正,却又失去了韵致。地域审美和表现形态使帖和碑不能兼容。但二者我都痴迷,于是,我想摸索一条妥协之路。开始,我想避开书写用笔节奏的连贯,用对联个体单字的形式来表现。我尝试将“二王”的字一步步放大、收缩王书放的线,将其归整,集字创作,即所谓集字书吧。后来,开始书写条幅,又将灵动和映带一并移回,进行创作。其实,大字小字没什么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