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具体的此时”茱萸诗中的时间与空间
一
自从诗人们从“文化英雄”的高台上集体跌落,日常生活便成为当代诗人们主要面对的命题,甚至成为被赋予“诗”之意义的唯一对象。特别是当政治抒情的写作惯性在年轻一代的诗人身上消散殆尽,诗人们已经把汉语新诗的前路扭转到更细微的个体叙事中。这并不意味着新诗的容量在同化的道路上不断皱缩,只是那些宏大的命题以新的语言被织构在细微的生活情境中。如何让每个字都紧紧咬合那些表层化的生活齿轮,从而让诗的车轮驶进混沌的生命内核,这正是当下的新诗批评最普遍、最基础、甚至濒临滥用的评判准则。
日常生活的辽阔面貌一方面给予青年诗人诸多可能,另一方面也把当代诗的创作和批评话语推向同质化的危险边缘,其中两种明显的走向较为极端:一种是对日常的面貌半遮半掩,企图在混沌的表述中营造出奇崛艰深的思维假象;另一种则流于对日常现象的重述,无异于分行的散文。本文在此对这两端的简化表述并不是为了重复讨论有关诗艺的经典问题,而是试图呈现新诗书写的微妙张力。在这种张力场中,茱萸凭借对语言的精准拿捏,面对日常生活的层层皱褶,显得游刃有余。
茱萸的几首近作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他对日常处境有了更清晰的自知,于是删剪了一些繁缛的修辞,撤去了无用的语言“障眼法”。他向我们示范了诗人应有的写作姿态,即与其在生活的表层冰面上滑行、跳跃、旋转,不如附身贴近去感知其坚硬而冰凉的质地,然后缓缓融化表层,浸入到未知的深度。例如《诗人的隐秘生活》这首夫子自道之作,便是他对诗人和生活两个命题做出的相交集合:
诗人从云端跌落到了
具体的此时。
生活则不断召回它
派出去的使者:
在人间,你是否已赢得
收获的贫乏与丰盛?
咖啡,音乐,冗长午后
能给出的一切福利。
裁判者从不现身,他
注视着这平静的一切。
……
首句与波德莱尔那首著名的《信天翁》形成意义的相逢,诗人那曾经的云中王子却在尘埃中卑微而笨拙,这在文化浪潮退却的今天确实是诗人们无可抗拒的处??。茱萸把“隐秘”二字放在“生活”和“诗人”中间,并无意强调现实中诗人们和大众之间的疏离关系,而是从个人的生命经验中,发觉一些“隐秘”的面貌,换言之,是“隐于市”的自我判定而非“隐于林”的公众想象。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诗人群体活动空间的逼仄和话语权力的有限导致大众对诗人群体的偏见普遍带有“隐秘”的色彩。茱萸指出“具体的此时”才是诗人着陆的终点,也是自我审视的起?c。当过誉的头衔和浮华的标签从诗人身上渐渐褪去,诗人们回归各自的生活本位,使那些一度宏大的生命时刻开始变得像“咖啡、音乐、冗长午后”一样具体。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horizont)”,茱萸应当是认同的。但此时作为诗人而非哲学博士的茱萸,在将时间诗化的过程中,没有把关于“我”的存在结构化、抽象化,他只是平静地注视着外在世界也同样注视着自己内心。“裁判者从不现身”,诗人对于自我的存在更像是一个观察者,时间是诗人的镜头,诗人凭借镜头的伸缩可把流线状的日常生活显像在文字中。当然,从读者的一端望去,“具体的此时”亦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诗人内部情绪的“视野”,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时间经验作为标尺,衡量诗人如何将生活延展或收缩。比如《晚餐狂想曲》的后两段实际上是一首有关时间的“狂想曲”:
――这一幕并没有如期实现。
我们在山上以羊肉解决晚餐,
而椰子回到树上,鸡栖于埘;
久候之人取消了预约:日之夕矣!
我们在夜色已深之时回城,
耐着堵车所引起的焦躁与烦闷。
期待熬过它,熬过失约的严重,
能独上高楼读一遍《南方公路》,
友人带来了凉意与十点钟。
晚餐的约定是友人间对未来时间的分享,亦是一种时间的契约。堵车可以阻碍空间的融合却不能阻碍时间的进程,“具体的此时”在诗中表现为三个时间标志:诗行至中间还只是“日之夕矣” ,但空行之后却瞬间变成“夜色已深之时”,而到结尾处“十点钟”三个字则结束了一切。从自然时间向物理时间的转变,茱萸最终把那失约的“焦躁与烦闷”钉在“十点钟”的准确刻度上。时间在相约的意义上本是缺场的,但在诗人主体感受那里却始终在场,以至于诗人连用两个“熬过”来自我纾解。
需要注意的是,茱萸感知时间的方式是多样的,他诗中的内在时间并不统一。我们可以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涵括孔夫子的时间感,可以用分析玛德琳娜小点心的方式简化普鲁斯特的逝水年华,但难以在茱萸的诗中获得关于时间的同一感受。对他而言,“具体的此时”包括着绵延无尽的线性时间,也包括无法再进行切割的偶然瞬间;可以确指为精准的物理时刻,也被表述为“出梅入夏”般的自然季候。时间以多棱镜的形态在茱萸的文字中呈现,反射出诗人生活的内在光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