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管理学]第二节 个性人格与行为.doc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理学]第二节 个性人格与行为

补充:中西人格差异P328《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西人性观比较(汪凤炎等著《中国文化心理学》P328) 中国主流人性观是性善论,西方主流是性恶论 儒家是正统,儒家的性善论自然成了主流。儒家从对人性善的肯定入手,流出的概念都是正面的,对人类现实罪恶始终未能一刀切入,对生活安逸痛苦少的人比较合适,但对生活变动幅度大且有深刻痛苦经验的人显得无力,因此很难应付现代人失望不安和种种复杂情绪的人生儒家的道德工夫流于虚玄,很难落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历代的儒者们只是顺着往昔的观念推衍再推衍,一味地停止在理想主义的态度上,以为只要保存良心不丧失,一切就有办法,完全未顾到现实人生中的曲折与多变,怎么能使这套工夫不与现实人生脱节呢?”中国唐宋以后,大多数老百姓信仰异端,就是因为儒家道德理想与实践无法解决现实人生问题促成的。对于当代社会的复杂多变的人生,儒家道德功夫就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了。,而不肯进修学业。究其原因,源于士大夫在年轻时践行儒家多行不通佛教则从“无明”说明人类生命本身,其教义对遭遇重大失败和具有深刻痛苦的人,常常有迫切的需要。基督教和佛教从负面切入,对人生命体会上都很深刻。相对于儒家道德,基督教对人类原罪的认识,一刀砍入人类罪恶的深渊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罪恶的真相泛孝的流弊。韦政通认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泛孝主义。这种泛孝主义致使“家庭伦理之情笼罩了一切”和“家庭伦理的粘固性”。从宏观上看,“家庭伦理之情笼罩了一切”混淆了家与国的关系,形成的只是利家私德而不是利国公德;从微观上看,“家庭伦理的粘固性”有着过分的名分束缚,子女多半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不能发挥个人的创造天性,不易培养独立的个人。这两种缺陷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已经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不前,用之于现代工业社会,其流弊愈显。 (三)个性的基本特点(P85) 二、气质与性格(P87、P90) (一)气质 (二)性格 (三)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三、个性的理论 (一)个性的类型理论 1、四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2、外向型和内向型(荣格→艾森克) 3、荣格心理类型论 尔斯布格斯MBTI) 5、霍兰德人格—职业匹配理论 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16PF量表大五模型1、内向与外向。 2、自尊(self-esteem) 3、自我调整( self-monitoring)(自我监控) 4、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5、A型人格与B型人格。 (二)个性与工作匹配(霍兰德人格—职业匹配理论 从广义上说,人格与个性是同义词,二者均是在个体适应或改变环境的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中国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作为科学概念,把人格和个性看作同义词并作广义的理解是恰当的。因为狭义人格或个性所指的范畴,已经有专门的术语(如性格、品德、个别差异等)予以概括了。一般情况下人格与个性通用不分,严格说来两者不完全一样,人格也好,个性也好,都是从心理学角度用的词,绝不是从社会公德角度说小偷、小摸、流氓等这个人人格的褒贬词 个性心理倾向是个性结构中的能动因子,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仰、世界观等方面,是决定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诱因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决定着个性心理的可能性和行为的风格。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保证活动成功的能力系统(心理能力、体质能力、实践智力、情绪智力P110);主要得自先天禀赋的气质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以及涵盖态度、认知、情感、意志四方面内容的性格。 本节主要讨论个性心理特征,重点讨论气质与性格,智力(能力)部分我主要讲情绪智力(第三节);个性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将在第四节(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第五节(激励)学习。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在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1、遗传 遗传因素指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因素,它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人的个性特征在很多方面可以从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子结构得到解释。 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作用机理,目前还不能确切知道,但许多事实表明,个体的人格特质,的确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双生子研究法是经常用来研究人格形成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由高尔顿(S.F.Galton)所首创。双生子分同卵双生于和异卵双生子。同卵双生子来自同一受精卵,一定是同一性别的,遗传基因是相同的;异卵双生子则来自两个受精卵,可能同性别也可能不同性别,遗传基因如同同胞兄弟姐妹。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等人的人格特质就能大致看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林崇德教授对类似或相同环境中长大的24对同卵双生子和24对异卵双生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质类型上一致性的大小(用相关系数表示)与他们在遗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