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宁武高速A12合同段茶桐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参考.doc

宁武高速A12合同段茶桐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参考.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宁武高速A12合同段茶桐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参考

宁武高速宁德至武夷山段 高速公路A12合同段 茶桐岭隧道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宁武高速南平段高速公路A12项目经理部 二0一一年十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 - 4 - 二、隧道概况 - 4 - 2.1.线路概况 - 4 - 2.2.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 4 - 2.3.隧道主要风险点 - 8 - 三、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 11 - 3.1.风险评估程序 - 11 - 3.2.风险评估的方法 - 11 - 3.3.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风险等级及接受标准 - 11 - 3.4.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标准 - 13 - 3.5.风险等级标准 - 14 - 3.6.风险接受准则 - 14 - 四、评估内容 - 14 - 4.1.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 - 14 - 4.2.风险评估的内容 - 15 - 4.2.1.总体风险评估 - 15 - 4.2.2.专项风险评估 - 17 - 五、对策措施及建议 - 22 - 5.1.主要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 - 22 - 5.2.隧道坍塌风险事件的技术对策 - 23 - 5.3.隧道大变形施工对策及安全技术措施 - 25 - 六、残余风险评估 - 27 - 七、风险管理及应急预案 - 28 - 7.1.风险管理体系 - 28 - 7.2.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及风险分析 - 29 - 7.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 29 - 7.4.监测系统 - 29 - 7.5.应急响应 - 30 - 7.6.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 30 - 7.7.现场恢复 - 30 - 7.8.培训与演练 - 30 - 八、评估结论 - 31 - 茶桐岭隧道风险评估报告 一、编制依据 1.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1.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1.4.《公路桥隧施工技术规范》; 1.5.福建省宁德至连武夷山高速公路A12合同段施工图; 1.6. 福建省宁德至连武夷山高速公路A12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 二、隧道概况 2.1.线路概况 茶桐岭隧道起讫桩号为左洞ZK168+905~ZK171+368,右洞YK168+900~YK171+335,左洞长2463米,右洞长2435米,左右洞平均长2449米,为分离式长隧道。隧道左线进口段位于R=4630m的平曲线上,洞身段位于直线段,出口处在半径为R=4000m(左偏)的平曲线上,右线进口段位于R=4600m的平曲线上,洞身段位于直线段,出口处在半径为R=4000m(左偏)的平曲线上,左洞设计纵坡为-1.60%,右洞设计纵坡为-1.65%,均为单向坡。对于隧道通风较为有利,但排水较为困难,反坡施工采用机械排水。初期支护以喷、锚、网、格栅钢架等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二次衬砌采用模注防水砼结构,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结构之间设防排水夹层。我单位施工的茶桐岭隧道设置3个汽车横通道,4个人行横通道,应急停车带6个。 车行、人行横洞 应急停车带 序号 里程桩号 围岩分级 长度(m) 序号 里程桩号 围岩分级 1 ZK169+176.6 Ⅴ 28.9 1 K169+413.5 Ⅲ 2 ZK169+444(车) Ⅲ 31.9 2 ZK169+456.5 Ⅲ 3 ZK169+747 Ⅱ 30 3 K170+043.5 Ⅱ 4 ZK170+074(车) Ⅱ 31.9 4 ZK170+086.5 Ⅱ 5 ZK170+381.5 Ⅴ 30.1 5 K170+683.5 Ⅱ 6 ZK170+710(车) Ⅱ 32.2 6 ZK170+722.5 Ⅱ 7 ZK171+011 Ⅳ 48 2.2.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2.2.1.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较陡,自然坡度18-52°,山脊(顶)较陡。进口处地面高程392.0-400.0m,出口处地面高程342.0-348.0m,隧道轴线最大海拔标高585m,植被较发育,多为杉树、松树林。进出口段地势平缓,进口段山坡自然坡度18-29°,出口段山坡自然坡度18-33°。 2.2.2.工程地质 茶桐岭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较陡,自然坡度18-52°,山脊(顶)较陡。进口处地面高程392.0-400.0m,隧道轴线最大海拔标高585m,植被较发育,多为杉树、松树林。进出口段地势平缓,进口段山坡自然坡度18-29°,出口段山坡自然坡度18-33°。 隧道洞身围岩为花岗岩,属较硬岩-坚硬岩,除进洞口段岩石风化较强烈,岩体较破碎外,总体隧道围岩岩体较完整,隧道洞身断裂构造不发育,对隧道洞身的稳定较有利。但隧道洞身次级挤压破碎带及软弱结构面较发育,对围岩的稳定不利,施工中对全隧道加强岩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